每个沙漠孩子心中都有一片“海” |
———“沙漠孩子寻海梦”宁海行侧记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7-13 09:14 |
虽然累,心很甜:同行者的心声 坚持跟孩子们一起追寻看海梦的,除了胡惊雨,还有一群媒体的同行。一路上,他们用镜头捕捉着孩子们欢笑的表情,用笔记录孩子们每日的行程,点点滴滴,感动人心。 “这些来自新疆的孩子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大海,我很想用镜头记录这群孩子们看到大海后的反应。”中央电视台记者赵毅告诉记者,“胡惊雨和这群孩子们的师生之情让我很感动。在乘坐火车的来路上,孩子们一起唱歌给胡惊雨听,胡老师哭了,我们也哭了,整个车厢100多号人瞬间都安静下来听他们的歌声。”央视新闻中心地方记者站新疆记者站记者金富生则更关注两个梦想的碰撞所产生的强大能量,“一路跟来收获很大,感动很多。胡惊雨去新疆支教,现在‘沙漠孩子寻海梦’又在她的家乡得以实现,可见梦想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闲聊中,旅游卫视慈善类公益节目《寻找笑脸》的编导张哲说起了采访中的艰苦条件。6月29日,他赶到达浪坎乡,由于当地没有宾馆,只能借住在老乡家里。当地的温度已达到50℃,唯一的降温工具就是一台小电扇,就连这也不是每家都有的。“到的第一晚,我老实地睡在铺有毛毯毡子的土炕上,热得我一晚上没睡着。后来才知道,当地人都是跑到屋外露天睡的。”张哲苦笑着回忆,“那边自然水供应有限,只够饮用,一到晚上水压较低,洗澡都不能满足。”第一次去新疆的他直言真是吃够苦头了。但张哲强调说,“我例举了这么多艰苦的条件,就想说明胡惊雨能坚持下来,实在是了不起!”想想胡惊雨一年的支教生活,遇到的问题肯定比他要多得多,但都能坚持下来,张哲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大男人都忍不住要佩服她。 而来自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哈米提更能深刻感受孩子们的欢喜。“我小时候对大海也有很深的情结,我和孩子们一样对看海的欲望都十分强烈,所以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来到宁海后,感觉我们的新疆孩子们受到了很细致的招待,对此我要表达感谢。”哈米提坦然表示,“说实话,这一路下来很辛苦,每天都睡眠不足。但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孩子们实现看海梦的那一刻,把他们最真实、最幸福的时刻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份幸福带回去,感染更多的新疆人民,让他们都能看到祖国的大海。” 有爱心,用真心:幸福背后的事 这几日最辛苦的还是胡惊雨。25个孩子是达浪坎乡一中初一、初二的学生。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13岁。带着这群半大的孩子远行,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考虑,胡惊雨以女性独有的细心周到地一一进行安排。为此,她每天的睡眠不足5个小时,亲自策划、安排、落实孩子们的每一项行程。要保证25个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忧,这份压力可以想象有多大。记者看到,她的两个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亲自确认过。 胡惊雨老师发起“沙漠孩子寻海梦”募集到的公益金是5.8万元,但在他们出发前资金未完全到账,因此只买了来的单程票。可等钱到账了,却发现在暑假和夏季的旅游旺季中,他们遇到了买票难的问题。出来前,胡惊雨向当地教育部门承诺过,要在7月12日前返回新疆,不能食言。另外,虽然胡惊雨精打细算,公益金也用得所剩不多了。要买飞机票,这些钱也显得捉襟见肘。但,也只有这条路了。打电话过去一问,所有人的飞机票需7万元,而钱还差4万元。“只好先向妈妈借,等自己以后赚了钱再还。”胡惊雨下了决心。直到买下了11日由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票,胡惊雨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孩子们的安全,是她最大的担忧;孩子们的欢乐,是她最大的安慰。孩子们通过这次看海之行,不仅对心中的大海多了一份真切的认识,也对外面的世界多了一种观察的角度。女孩帕丽达·吐尼亚孜就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以后要不懈地努力,要争取考到这里来。”听到这样话,胡惊雨疲惫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碧水蓝天的宁海湾,团县委和县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充满海洋气息的小礼物,赠送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把心愿写在漂流瓶中,将一个个爱心持续传递下去。同时,还特别邀请了专业摄影志愿者全程陪同,留下他们在宁海寻梦的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瞬间,并把这些照片汇集成册,制作成“沙漠孩子寻海梦”宁海影集送给他们,记录下他们的美好回忆。 看海的快乐或许是短暂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在这次看海之旅后,孩子们踏上了回家的路,胡惊雨也将踏上自己新的人生旅程。我们深深祝福,每个沙漠孩子心中都有一片“海”,让爱永不枯竭,让梦想继续起航。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