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 |
——小记2万余名群众安居避灾点的故事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8-20 09:06 |
宁海新闻网讯 8月7日晚,窗外风雨交加,前童镇双桥村村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屋内一派平和温馨。贵州人陈金泉正和双桥村的村民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奥运乒乓球女子团体的决赛直播,为中国队加油。这天下午,双桥村两委会成员紧急转移危旧房住户,陈金泉就是这转移人群中的一分子。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工友们和他们的家人。 赶在“海葵”登陆之前,双桥村党支部书记童先成带队开展人员转移工作,在通知双桥村民迅速转移的同时,他们还一趟趟地赶往外来务工人员的租住房,将10余名外来务工者接到了村里的避灾点。“台风来了,确保村民安全转移,是我们的责任。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住的都是老房子,我们也不能不管。”童先成正说着,又眼尖地发现转移人员少了一个。套上雨衣、带上手电筒,他赶忙沿路追了出去,追了500多米将人喊回来。“本来以为没问题了,就想回家去,结果发现人走在路上都站不稳,没想到村里的干部又出来找我来了,想想挺不好意思的。”偷偷开溜的陈金泉回到办公楼后憨憨地笑着。 在村主任童先挺的“严加看管”下,陈金泉和他的工友们也都打消了回家看看的念头,安心待在避灾点。为了解决他们的休息问题,童先成将仅有的3张床安排给了他们。而这一觉,他们安稳地睡到了第二天早上。 比起前童双桥,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跃龙街道范家村集聚着更多外来人员。7日晚上6时,范家村避灾安置点门口人头攒动,有的拿着被铺,有的扶老携幼,陆陆续续到来。不一会儿外来人员就聚集了100余人。范家村党员干部正忙着安置转移人员,不巧电线被大风刮断,溪南片各村全部停电,安置点霎时陷入一片漆黑之中。从家里搬来发电机,跑出去买柴油……村干部们忙着发电,终于又让安置点重新明亮起来。在这里,大家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吃着村干部一早准备好的食品,唠着嗑,度过了安心而又温馨的一晚。 避灾安置点只是一间房屋,但也可以打造得像家一样。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灾害危急救助模式,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积极推进“避灾工程”建设,并按照“分散转移为主、集中转移为辅,灾民避灾就近就便”的原则,在各乡镇(街道)建立1至2个避灾中心和若干个避灾点。在这个不平凡的台风夜里,全县2万余名群众安居于213个避灾中心(点),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的避灾场所成为台风转移人员的平安居所。 对宁海来说,该建设的避灾场所,一个也不能少;该转移安置的人员,同样一个也不能少。在农村,大佳何镇9个避灾点让300余名孤寡老人和外来人员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关爱,睡有席子被褥,每个人的“床位”上还放有面包、方便面、矿泉水等食物,让他们在台风中安然度过;在城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杜鹃社区的社工们上门走访,劝导马郎山上的棚屋、危房住户尽快转移。社工们看着他们带上铺盖,领着孩子,一直护送到避灾点去过夜才安心。“半夜巡逻时,看到农民工兄弟一排排整齐地躺着睡得香香的,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社工王银燕说起这些眼眶湿润。 狂风暴雨中,一场涉及2万余名群众的防台大转移有序开展。宁海各个避灾点,到处上演着一幕幕温情。 (记者 水玲玲 通讯员 严洁 华建平 胡文韬 何琼 潘陈赢) |
录入: 吕宝骅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