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缑乡旅游 > 宁海风物 正文
     高级检索
 
记忆中的盐场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9-12 09:39

  ●思原

  长街伍山是我的家乡。伍山的东南方以前有一个1200亩的盐场。盐场的东边是烟波浩渺的岳井洋,南边是兰头港,西边与南面塘、下长山、塘岸头、外塘四个自然村相邻,北边则是松岙港。盐场是“文革”初围成的,正是红卫兵大串联的年代,故名为红卫盐场。1982年改名为伍山盐场,直至前些年弃盐开发养殖。

  1967年是个大旱之年,农业歉收。那年秋收结束后,我作为生产队派出的民工,到红卫盐场劳动。该场南部第1副盐滩已投入生产,初尝丰收的甜头。当时结晶池需要沥青板,我们刚到的十几个青年就担负起加工沥青板的任务。

  制作沥青板的地点是在下长山村叫“大蛇洞”的冬暖夏凉的石宕内。它是很早以前开采石板留下的洞窟。石宕十分高大,抬头仰望,顶部离地面有好几层楼房那么高。下部有一个稍加整理成的石戏台,前面能容纳本村及邻近村庄的人在这里看戏;地底下有许多相通的深水宕群,当年象山县石浦缺水,当地驻军用舰艇运了好几个月的淡水,宕里的水还是深不见底。

  制作沥青板的过程,是把沥青熔开,拌上一定比例的黄沙,做成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厘米的长方形。把它一块接一块铺在盐田的结晶池里,灌上一定浓度的卤水,经日晒风吹,就能结出质量过硬的盐。

  过了1968年的春节,全场大规模的建盐滩劳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伍山公社8个大队的大部分劳力集中在盐场。工地上人来人往,男女老少上阵,热火朝天的场面颇为壮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现在累点苦点,把荒凉的海涂建成一块块有一定落差的盐田,增加集体收入,提高社员分红,那可是一劳永逸的美事。

  建盐滩要付出很多劳力、财力,且时间很长。第二年,我们来到盐场中部安营扎寨,这里是整个盐场的中心。房子紧张,我们一部分人就住进了茅草房;家近的人,就干脆早出晚归。由西向东的一条沙石机耕路穿过场部,直通海塘。海塘外,盐场有一艘木壳机动渡轮,从红卫塘横渡岳井洋,首航对岸的象山大塘港。海塘内,以晒盐为主,各行各业正在发展,砖瓦厂、铁器加工厂、农机修配厂、盐卤化工厂、石矿等一应俱全,社办工业在这里蓬勃兴起。由于红卫塘是长街到石浦的必经之路,没见过晒盐的过路客人,会到盐滩上看看盐工是如何操作的,晶莹透亮的盐粒是如何产生的。

  在盐场的劳力中,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地社员外,还有下乡知青。他们有的是1964年从杭州到伍山农村插队的,再由生产队派往盐场;有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从宁海城关直接下放到盐场的,大的二十出零,小的初中刚毕业不久。知青们离乡背井,生活上劳动上自然更艰苦些。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的政策有了变化,除杭州知青至今还有极少数留在农村外,其余全回了城。如今在街上偶尔碰到,他们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岁月不饶人啊!

  宁海产盐历史悠久,但这个年轻的盐场却历经磨难。全场24副盐滩全部建成投产没几年,就遇上了罕见的天文大潮。1974年8月18日那天晚上,接到通知的我们吃过晚饭去“护塘”。我们想,潮水天天见,当天晚上风平浪静海平如镜,哪里会有什么天文潮?其实,我们在场的人都想错了,灾难正在悄然降临。以往海潮涨到离塘坝顶部还有一定高度就停住不涨了,叫做“平潮”,过一会儿就退潮了。可是那天的潮水几乎和塘坝顶部相平还是涨个不停,这反常的现象让我们手足无措,手拉车上带来的草包、铁锹等成了杯水车薪。南北走向的2000多米海塘一眨眼功夫全线进水,即便成千上万的人来护塘也是回天乏术。大家眼睁睁看着海潮越堤而进,无奈中只得“临阵脱逃”。全场原盐及设备被淹,损失惨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海水倒灌邻近农田、村庄,丰收在望的棉花及其他庄稼全部化为乌有。紧接着,由国家投资,海塘外全线砌上石坎,宁海第一条长2320米、高6米、顶宽3米的标准塘岸在伍山建成……

  也许是巧合,1997年8月18日,农历是七月十六,又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强台风、大潮汛、大暴雨三碰头,这就是15年前刻骨铭心的“9711”台灾。我县海岸线长,受灾范围之广,灾难之重,想必全县许多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盐场所受的灾难自然比上次更惨。那时我早已改行,没经历过护塘,只是在灾后由单位组织参加过海塘加土的劳动。当时的场景惨不忍睹,整条海塘被夷为平地,盐场内满目疮痍,好长一段时间不能恢复生产。后来全县造了新标准海塘,盐场被人承包,继续产盐。再后来,据说上头发了个文件,规模小的单位不再晒盐,于是挖塘改为海水养殖。以前伍山人花的巨大精力前功尽弃,想想有点可惜。

  宁海的盐场虽然不复存在了,但笔者以为沿海一带开发旅游还是可以考虑的。以前我们制作沥青板的大蛇洞,现在是伍山石窟的一部分,游客络绎不绝;该石窟刚开发时,盐场一带还是一个免费的景点。来自城市和山区的游客,没见过一望无际的大海,更没见过如何晒盐,老盐场开发“特色旅游”,可谓顺风顺水。外地有利用废弃的煤矿、金矿开发旅游的,人气很旺,值得我们借鉴。随着中国旅游日花落宁海,我县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在做好伍山石窟旅游的同时,打造该地观海景、晒海盐、尝海鲜的旅游名片,不是好事一件吗?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文峰论坛最新帖子
文峰论坛最热帖子
  新闻推荐:
·“植桂讲坛”开讲微型党课
·80后新彩民拍出25万元大奖
·旅行社厉兵秣马迎“双节”
·用心种出致富果
·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整治无证无照经营
·八面来风
·县委政法委切实加强政法机关作风...
·强蛟镇创新党代表作用发挥机制
·桑洲镇残联率先完成换届选举
  图片推荐:
胜利-桥下潘村搬迁安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整治无证无照经营
用心种出致富果
旅行社厉兵秣马迎“双节”
力洋举办首届书画展
太平洋恒业员工展现新时代风采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