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清明时节
张即 整理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4-01 13:45

  一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24节气是人们用来安排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参考依据。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24节气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以及物候方面的变化。而“清明节”的得名便源于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过后的第108天便是清明节气了。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年的这个时节,冬天留下的痕迹正式消散褪尽,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来称谓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当然,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清明时期,正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时节,人们要上坟扫墓。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除了祭祖,清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踏青。故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人的众多清明诗词中,都写到了关于踏青的内容。可见古人在清明时,除了祭祀,最重要的节日内容便是踏青了。

  二

  宁海人的清明,在本质上与全国各地的清明并无二致,但因为地域习性的不同,宁海人又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清明文化。

  捣菁麻糍

  距清明不过一两天便是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所以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而宁海人便将寒食节与清明结合在了一起,保留吃清明麻糍的习俗。每年的清明前,人们会先到田野采来绵菁、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做成清明麻糍。此外,有人还会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麻糍或菁团都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坟时的主要供品。

  加坟、请太公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7天或者后8天。人们将菁麻糍、纸幡、祭品都放在套篮担里挑上,前往先祖墓前祭扫。在祭扫的过程中,要在坟头上加土,故亦称扫墓为“加坟”。生圹则要插红幡,拜请土地公多加照顾。祭奠过后,同去的人在坟前围坐分吃先人“用”过的食品。根据迷信的说法,这样的食用方式可以使人脚手轻健、永保平安。

  当然,这种习俗从古延续至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了。现在的人会在扫墓当天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有时远在千里的儿女不一定回家过年,但清明必定赶到,以尽孝道。晚上于自家的门前屋后设礼作祭,谓“请太公”。

  祭祖

  旧时,村中各姓都会集中在宗祠内祭祖。根据留存下来的宗谱看,很多都有祭礼的明确规定,这称为“做众家”。一般宗族都有祀产,村人轮流值祀,按到人头分胙,有分肉、分钱、分麻糍不同类型。如果坟墓损坏,可以在这一天修理,不用拣日子。

  现在也有类似的形式,但现在的清明节扫墓活动,更多的是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在宁海也一直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宁海人称为“放鹞”。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鹞,夜间也放。夜里放鹞时,人们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人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从树木的习性说,这段时间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清明节的意义。

  三

  清明节烧纸祭奠已故亲友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方式,但这种烧纸祭奠的方式存在火灾隐患,近几年来,因为上坟烧纸放炮仗引发山火、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频频发生。现在,这种传统的祭奠方式已经逐渐被鲜花、柳枝等文明祭奠方式所替代。

  民俗专家应可军认为,从古时看,清明节的祭奠方式也是一直在不断演变的,就好比最初清明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演变成了民间祭奠一样,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古人也没有严格规定清明上坟时必须放炮仗、必须烧纸,时代不同了,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应该顺和时代而演变创新,人们应该采取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式来寄托哀思。

  除了鲜花和其他的祭奠用品外,我们看到现在的人还利用互联网,开展了网上祭奠的模式。现在有一些专门祭祀的网站,便是通过虚拟的方式让人们开展网络祭祀。与传统祭奠方式相比,网络祭奠显得便捷而环保。人们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轻松完成“献花”、“上香”、“点烛”、“跪拜”、“祭酒”等祭奠过程。

  此外,还有召开追思会、设立公祭点等形式,这些文明、环保的形式都是人们在清明祭奠方式上的一些转变。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也是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应可军认为,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清明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有两个象征意义,其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而我们往往忽视了第二层意义。清明时节,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踏青的美好时光。人们将背囊中沉重的烟花爆竹换成吃食和饮料,与孩子们一起到生机勃勃的自然中踏青,或者在风和日丽的春日种上几棵树,都是对清明这个节日最好的诠释。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文峰论坛最新帖子
文峰论坛最热帖子
  新闻推荐:
·微博民生
·你不让我看儿子,我就和你对簿公堂
·给盲人读者“一双慧眼”
·上周末恰逢好天气 祭扫高峰提前到
·“量体裁衣”卷土重来
·打好清明防火保卫战
·黄坛破解旧村改造资金难题
·学做广播体操 推动全民健身
·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越溪中队正式成立
·“清风俱乐部”常吹廉政“枕边风”
  图片推荐:
油菜花儿烂漫时
打好清明防火保卫战
法官调解进地头
关注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人生老去难免,爱心传递无限
背包客露营古树群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