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犹记当年奋蹄起 |
——记我的爸爸娄德耀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4-26 10:18 |
●娄建亚 我敬爱的爸爸今年八十又三。他从事一线教育工作整整50多个春秋,是一个善学能干的好教师。提起他,无人不竖起拇指夸赞,都说他是一位勤俭朴实,虚心好学,师德高尚的好园丁。 奶奶说,爷爷曾经教过几年书,40多岁不幸病逝,留下8口人,全靠奶奶、大伯和我爸硬撑起这个家。我爸初中毕业,1950年冬天在自己上金村积极筹措,开办冬学(夜校),当民师。夜校开始办在家里只有10来个人,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了,多得家里都挤不过,只好办到村里祠堂里的横厢上。当时教学的书簿费都由冬学的学生自理,其余的开支都是由爸爸和另外一位老师娄岳山出。他们白天劳动,夜里教学生,学员们学习的劲头可高了。有一次上金村里的新园大队在做戏,学员们都不去看戏,要我爸继续上课。就这样,爸爸为村里扫除文盲做出了无偿的贡献。1951年初春,我爸参加了宁海县“办学骨干,模范冬师和学员”表彰大会,得到县局领导的热情接待,这对当时的老爸来说确实是人生中永难忘,最幸福的时刻。就在当年,我爸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全日制的小学教学生涯。 爸的学生说:“娄老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的确,我爸对学生热情大方,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学困生。如帮他们交书费、学费等。学生有病,他都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学生缺课非补上课不可,对有悟性的学生更是悉心教诲。60年代的杨民贵叔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个贫困学生,爸爸从教他读冬学开始,渐渐地发现他很有悟性,教过的知识很快就掌握了,又领着他一起在冬学辅导学生。杨叔叔边教边学,不懈努力,终于考进了宁海的最高学府:宁海中学。现在,那些头发花白的学生经常登门拜访,陪爸爸谈心,聊旅游,聊生活,聊家人。我静静地看着,细细地聆听着,心中无比羡慕爸爸。 爸的同事曾说:“他在桑洲小学担任班主任,主动接差班,尤其是一年就把学校最自由散漫、落后垫底的班带成一个先进班。”这不是传奇,在我参加工作前他就传授给我许多经验之谈。他所说的那些“身教甚于言教,与学生心连心,打成一片,与家长多沟通”,此类话语是如此平淡,却被我爸演绎得如此精彩。一开始接到差班,我爸就向校外邀请了供销社和医院里的先进工作者到本班作报告,还邀请了他以前教过的优秀学生代表来作报告,还收集了一些书里的典型英雄模范事迹让学生们进行演讲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余时间爸爸自觉与家长取得联系,只要有事,不管学生的家多远,他都要登门拜访;此外爸爸经常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举行唱歌比赛,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就这样,班风学风越来越好了,学期结束竟被评上先进班。我爸在区教师大会上作了典型报告,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爸爸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他单枪匹马到过很多村完小任教,每当村干部和家长碰到困难,他总是一马当先。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爸爸就是这样无私,从不辜负县局领导、村干部和村民的期望。记得他在坑口小学任教,学校没校舍,只是一座漏风的祠堂。他与干部积极商讨,打报告造校舍,县局领导批下两个教室和一间厕所,连粉刷的石灰桶都拨下来;在后良王小学任教,县局也批下了一个教室,一个办公室和一个厨房。在下洋周任教时,也同样如此,边教书边建造校舍。在他看来,任教一方,造福一方,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说起爸爸,我的脑海中思绪万千。在1978年3月,我也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15岁的我什么都不懂,记不清多少个深夜在一盏小小的火油灯下,是爸爸耐心地辅导我,教育我如何当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如何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我不认识拼音,是我爸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会我。我不会上语文课,他开课让我模仿;慈父谆谆教诲,一举一动让我历历在目,铭记心坎。 现在,父亲到了古稀之年,可他还是那样的爱学习,关心他人,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一有空就向我询问如今的教育状况,甚至好几次跑到社区,借阅《浙江教育报》,笑叹自己已经快要与这个时代的教育脱轨了;平时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常常赞助给村里父母离异的孩子;我爸的一言一行,一直无形地鞭策我,激励着我成长。我有决心、也有信心,要像我爸那样为着学生,为着社会,努力地工作着,燃放出自己最后的一点光和热!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