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走书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7-15 09:14 |
1 对于宁波走书鼎盛时的那些场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童富铎老人也是深有体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次他去宁波,在最繁华的东门大街一带,满眼都是表演走书的书摊。 相比较宁波走书,宁海走书诞生的时间要晚许多。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有许多外来的走书艺人偷偷地来到宁海各个偏僻的山村,进行走书表演。那个年代的人,因为文化生活的匮乏,对于各种文艺形式如饥似渴,特别是走书这种形式,又热闹,又贴近生活,很受欢迎。因此,每每有外地走书艺人来到村里,村里人便会像对待贵宾一样将他请到村里人家最大的道地,大家凑出钱来,听他说书。 在成为一个走书艺人之前,童富铎老人曾是前童剧团的负责人。他不仅在表演上具有天赋,而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童富铎说,那时,我白天看一段书,就能记在脑子里。当天晚上,就能上台进行表演。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天赋,童富铎转行成了宁海第一代的走书人。 童富铎说,虽然宁海走书诞生的时间比较晚,但“书”这种形式在宁海却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宁海传统的“书”分两种,一种是文书,一种是武书。首先,在形式上两者便有所区别。文书表演者是坐着表演,不拍堂木,说书人自始至终,语调平静,娓娓道来。武书则不同,表演者从头至尾都是站立着的,咿呀声中,将一块堂木拍得震天响。武书的内容一般也都是英雄好汉一类的题材,如《隋唐传》、《七侠五义》等等,因为这些表演都涉及到英雄好汉们行侠仗义的故事,因此会有大量的打斗场面。于是,武书表演者也会在这个时候,出于情节需要,十分应景地挥舞一下拳脚。 文书则不同,相比较武书,文书更体现宁海人的传统。可以说,文书才是宁海人土生土长的东西。从清代到民国,许多人家的家庭妇女都会讲这种文书。其实,文书就是一种叙事长诗,用宁海方言表述,句句押韵。那时,宁海有好几部家喻户晓的书,比如《施义与娇娘》,施义是个读书人,这个书讲的便是他与娇娘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还有比如《七郎》《华姐和七岁弟》,这些书讲的都是当时的爱情故事。童富铎说,这些书很可能便是由当时宁海真实发生的故事演变而来的,用的也是宁海土话,叙事绵密,句句押韵,非常活泼俏皮。 宁海走书将这些传统和新的表演形式结合在了一起,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也教授现在的人做人的道理,非常受百姓的欢迎。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