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传统古村落
——梳理我县村落历史文化的年轮(上)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12-01 09:09

  经传统村落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三部门于近日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宁海力洋、东岙、梅枝田入选。此前许家山、西岙、龙宫、清潭4村分别入选第一、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原来叫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值得庆贺的是,宁海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已达7个,这些都是我县宝贵的乡村文化资源。鉴于此,本报分上、下两篇,对我县入选一二三批的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深入挖掘,寻根传统古村落走过的历史痕迹,梳理我县乡村历史的年轮。

  ●龙宫村: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距城区约四十公里处,有座名闻遐迩的村庄,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龙宫村。

  龙宫村原称龙溪村,建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记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因称水潭所在之溪为龙溪,并以龙溪名村。后以石龙窦怪石峥嵘,呈宫殿状,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称龙宫,并沿用至今。

  龙宫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山水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地形为山区滨溪类型,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配合良好。地处天台华顶山北麓,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崇山峻岭,龙盘狮踞,发源于汉代镇亭山的龙宫大溪,穿村而过,远处群山连绵,树风摇曳,山花烂漫,近处水土丰茂,流水潺潺,波光潋潋。古村选址精心,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建筑物巧妙结合地形,布局灵活,错落有致,类型丰富,与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浑然一体,充满山水田园的幽静闲适,营造出一幅“秀山碧水,古树小桥,深巷人家”的唯美画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种“山水”和“神灵”的有效融合,在龙宫村这个以“龙”为特色的家族古村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使其一度成为浙东山水家族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因地处天台华顶山北麓,天台国清寺佛界之地,龙宫古村固有神仙山脉通龙宫之说。村前的山蜿蜒曲折,如蛟龙盘踞名为龙山,村前大溪似蛟龙出山名为龙溪。村南石潭因潭壁上有龙卧痕迹,而名龙潭,世传此潭为蛟龙栖息之地。村中樵坑溪畔有株450余年的枫杨,虬枝苍劲,形状如龙,号称龙树;宗祠内还保存着两条形神俱似“龙”的树根,龙头威严傲慢,龙身蜿蜒曲折,未经人工雕饰,为罕见之物。龙宫村山水树木多以龙为名,“龙”元素的融入使得龙宫村古老中更添一份神秘,秀美中更显一份灵气。

  龙宫古村至今还延续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如捣年糕、竹编和婚丧、节庆习俗等,具有浓郁的旧时农村风貌,渗透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如今,走在龙宫古村的街道上,你会真实地感觉到,历史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随着龙宫古村逐渐被外界所知,全国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龙宫的历史文化也在以一种更广泛的形式传播。如今,这里成了附近三里五村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村民们用传统的民间乐器,吹拉弹唱龙宫的历史,也讲述着他们如今的幸福。

  ●清潭村:

  “九龙抢珠”、“里岙八景”

  台人谓山川环复之地为岙,去宁海西北五十里曰“里岙”,地之尤秀美者也。张氏世家其间,其土深以腴,泉甘而木茂,其民敦厚无华,以食劳自足为常……明代大儒方孝孺为清潭张氏所写的《娱静楼记》,当中提到的“里岙”,就是现在的深甽镇清潭村,这段话正是清潭古村的生动写照。始建于北宋的清潭村,历来被视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世代袭有耕读之风,民风淳朴,早在2005年就被公布为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据《里岙张氏宗谱》记载,里岙张氏本汉代张良后裔,在千年之前,吴越国工部尚书张质,有感于世事纷乱,举家迁浙东台州宁海县深山重建家业,其后裔有京官30余人,考中进士13人,考中秀才、大学生40余人。明代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岵因是方孝孺学生,而被株连,闻京城靖难,自溺于清溪斗岩潭,从此因“忠节清气”而名村“清潭”,作里岙的又一地名。

  23年后建文帝死,清潭恢复生气,聚居清溪两岸的清潭张氏传承30余代,500余户,1500余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多为清代中晚期的孝友堂、飞凤祠、双枝庙、三鉴堂、花阊门、长道地等古建筑,其中孝友堂、飞凤祠和双枝庙都建有戏台。

  清潭村有清溪流经村东南,四面有九峰环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石塔,古称清潭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古村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奉西汉留侯张良为先祖,世代袭有耕读之风,历代科举入仕者有五六十人。几百年的书香飘洒,形成了民风淳朴、谦和恭让、重教尚礼的地域习性。方孝孺先生曾这样评价清潭,“张氏子孙多习礼好学,衣冠有制,言语有则,不与恒民等”,“恩垂浩敕家声远,业在诗书世泽长”。

  在宋代,里岙已建有大小书院二十余所,最有名的叫文望书院,叶梦鼎、胡三省、舒岳祥等常来授学,至明清,又有方孝孺、郭士渊、许士修等名士往返频繁。张氏族人世代耕读,可谓名人辈出,从北宋到南宋、明代初,共出了13名进士,3名举人。如北宋大学士张盛,南宋宝章阁相张佮,这些官宦在故里大建宗祠与居所,为清潭古村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人文遗产和较为深厚的书香底蕴。清潭村十分完好地保留两套《宗谱》,因此村落历史人文系脉清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村中勤劳勤学、尊祖重孝之风代代传承。

  ●许家山村:

  深山里的璀璨明珠

  石门、石路、石屋、石院、石墙、石桥、石窗、石凳……在许家山,石头是这个古村的细胞,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石头世界。一排排石屋密密匝匝,依山散布,令人眼花缭乱,它是宁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还被打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标签。

  据传,许家山村始建于700余年前,当时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其最后一任丞相为宁海人氏叶梦鼎,为躲避战乱,叶氏后裔拖家携子在此安居,从此铿锵采石,历经数代,终于形成了至今仍被现代人留连忘返的原石古村。

  有“石头王国”之称的许家山位于宁海东部,平均海拔200米,据村谱记载,村子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村内200余幢石屋建筑群和周边3000亩梯田风光动人,石屋的墙体材料用黑色玄武岩(当地人称“铜板石”)堆垒而成。该村不仅保存着完整的石屋、石院、石墙、石巷、石桥、石路、石凳等组合资源,同时还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烧酒、捣年糕、竹编等。

  此前,许家山村淳朴的乡风就已经吸引了不少旅游、建筑、摄影、绘画等专业人员前来,陈逸飞遗作《理发师》中“新四军营地”也在此拍摄。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好石屋古村的原生态,宁海县又对许家山村石头风情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开发建设,编制了《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方案,立足石村风俗,扶持农户开办特色“农家乐”,打造“农嫁十二碗”,并成功举办三届中华许家山石头文化节,全面提高了许家山在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2010年12月,许家山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许家山村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其原生态的建筑、文化、巷道等,成为原始山村生活的活化石。于2013年2月,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西岙村:

  千年古村里“行大龙”

  古祠堂、古道、古桥、古墓、古寺、古牌坊、古石碾……古称西州的长街镇西岙村打着一张“复古牌”,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的气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宁海乃至浙东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西岙村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历代文人辈出,村内除了保存着多处文物古迹外,最负盛名的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月十八夜“行大龙”,历史渊源悠久,代代相传,远近闻名。每年的正月十八夜,一条长39米、头高3.5米的“青龙”,另一条长32米、头高3.8米的“黄龙”,由80多名青年壮汉抬着游走,再现了千年古村“双龙飞游”的盛景。

  西岙当地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小年”,过十八夜才是真正的过年。西岙“抬龙”以观赏为主,表演为辅,表演方式一般为转圈子、游动和盘体等。因为龙体庞大,游龙时要30多位健壮男子用肩膀抬着游走,所以叫做“抬游龙”。表演者穿着金黄色镶红边丝绸一色服饰,抬着游龙前行,并用大小鼓钹、喇叭等吹打“将军令”、“杨柳青”等乐曲。十八夜抬游龙的民俗,已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宋淳祐十三年八月初三,陈氏十一世祖文纬公官右司郎中,退老而归,道经扬子江,风浪交作。文纬公仰天哀告,霎时现出龙身,二龙夹舟,速绘其形,复还故土,设每年正月十八夜二龙飞舞,以答祖愿,据说“行大龙”可以祈求丰收、国泰民安。自1254年正月十八夜开始行大龙,历经675年,后因南国兵乱,于1929年停舞。

  2003年,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通过多方努力和筹集,西岙村仿制了一条头高3.8米、身长32米的大龙。2004年5月19日,大龙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表演。2005年参加伍山石窟开游庆典活动。2006年参加“首届长街蛏子节”庆典活动表演。2008年秋,又添制了一条青龙,头高3.5米,长39米,需32人抬,接到第五届上海民博会组委会的邀请之后,西岙村专门请嵊州老工匠对西岙抬龙进行了改进,把20节32米长的大龙加长到28节39米,让它真正成为了“江南第一大龙”,于9月11日应邀参加了上海民族民俗博览会开幕式表演。

  2006年列入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海新闻网 陈静珠

录入: 张绍强   责任编辑: 张绍强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传统古村落
·香榧铺就双峰致富路
·文明礼仪课堂进社区受欢迎
·小小帐篷 体验独立生活
·千年龙宫 驴友圣地
·柑橘加工解决卖橘难
·国土知识对抗赛举行
·涉氨制冷企业专项资金发放
·强蛟镇编牢森林防火四张“网”
·力洋镇知联会助力“五水共治”
  图片推荐:
颜公河中游段实施清淤整治
柑橘加工解决卖橘难
小小帐篷 体验独立生活
香榧铺就双峰致富路
国土知识对抗赛举行
文明礼仪课堂进社区受欢迎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