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文艺频道 > 桃源桥 > 史海钩沉 正文
     高级检索
 
庙岭王氏宗祠古风
耳关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6月29日 09:24:02

  宗祠是祖先聚落遗存的根基,是氏族敬仰祭祀的圣地,也是后裔集会娱乐的公屋,这些传统格言在庙岭王氏族形成了共识,并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几百年来,庙岭王氏宗祠总是伴随着氏族历史沿革繁衍生息的变迁,情系着后代子孙叩祖寻根宗脉信息的情感,呈现着“家代吉昌,氏族兴旺”的景象。

  考证王氏宗祠的由来与演变,翻阅《王氏宗祠记》,记载“王氏家族于斯建有宗祠”,对建筑也有记“中构正寝及西庑戏台”。却找不到王氏宗祠在何年月始建的时间,要弄清王氏宗祠究竟何时建,只有从始祖义谅公从临海大田严谭王迁徙郑公岙起去考证。始祖名义谅、字汶隐、号余斋、官名畊,享年82岁,一生勋勒鼎钟,捷联进士弟,任山东青州刺史。值乱世解甲归田,然报国之心不忘。某日祖访右丞相叶梦鼎。途中宿柘浦街,夜梦郑公岙胜地,故迁此。严谭王氏来自宋都汴梁。明永乐八年(1410)郑公岙王氏七世祖名思谐、字子和、文林郎,贡生,又迁至岭脚,在岭脚居住了六世,约经135年的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围垦了东仓塘,把海水堵在塘外,隔洋的悬水墩才逐渐坚硬。明嘉靖十四年(1535),十三世祖宗淳从岭脚迁徙隔洋即庙岭定居,最早居住地是兴操道地。由此可见,王氏祖先在郑公岙、岭脚无论是居住的时间,还是后代子孙人口的繁衍,建宗祠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限于郑公岙、岭脚地域狭小,无法建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庙岭居住了10年后,条件逐渐具备,建王氏宗祠的可能性就有了,这是唯一情理推测的依据。庙岭王氏祖先认为“夫营室必以宗祠为先,氏于斯必建有宗祠,当备祭之维时,世代子孙可永言孝思”。因此,祖先把建宗祠当做是“光耀祖宗,传承子孙,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宁将其它事放一放,也要先把宗祠造起来,所以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终于建起了王氏宗祠,营造出王氏家族居住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氛围,那时,王氏祖先对建宗祠有这样的理念和重视的程度,是值得后代子孙敬佩的。当然,在那时建造一座宗祠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材料运输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王氏宗祠当初建筑结构,形制格局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扩建完整的。清乾隆癸巳年,祖先将宗祠建成“鸠工庀材共成美举”。清道光癸未三年,祖先又造了“东廊榱题数尺刻桷愈见明堂”、“于以妥祖灵集,子孙并可为书院课读,儿孙恍置于画图中”,至此,王氏宗祠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祠内可办书院,供子孙上学读书。由于王氏祖先一代接一代积累继承,分期分批逐步把宗祠扩大建成,才会有今日的前二层五开间的五凤楼和台门,后三大开间二弄的正厅大堂,中三开间的勾连廊,五凤楼与勾连廊相连处设有戏台,东西两侧三开间二弄的厢房,形成了四合院式的形制格局。自此,王氏后代子孙引以为荣和深感自豪。

  庙岭王氏宗祠又称庙岭祠堂。宗祠与祠堂是互相连系又互相统一的,没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只是不同的称呼而巳。旧时,因祠堂办私塾学校,供氏族后裔上学读书的学堂,故把宗祠称为祠堂。

  自有了宗祠,祖先的灵位可安放陈列在宗祠的正厅大堂龛阁内,供奉祖先的遗存,让去世者的幽灵有个归宿,也可让后代子孙有个安慰交代。每年正月初二,亲戚朋友到宗祠向去世者烧纸祭祀。清明节,全族后代子孙都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宗祠或举行祭祀祖先,或上山扫墓加坟,请道士和尚施焰口做道场。在宗祠里还要演戏、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去观赏,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旧时王氏族凡有大事要事,族长都在宗祠里一一处理,宗祠也成了公正理事的公堂,自古以来,宗祠的功能有相当大的作用,既传承王氏祖训族训,又弘扬王氏优秀传统文化。凡此举动都是表示对祖先的孝敬和哀思。

  庙岭王氏每年清明祭祖事宜,按一、二、三、四个房族轮流操办。为何按四个房族轮流操办,这个渊源要从王氏十三世祖宗淳、宗澄说起。宗淳、宗澄公是同祖父直系兄弟,故堂房相亲。宗淳生三子:文植(大房),文椿(二房),文秋(三房);宗澄生三子:文尧(卒),文舜(卒),文禹(四房)。四家房族世世相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王氏辈份字行也是从宗代起立,“宗文大明天道国,应承正德远兴龙,可继朝清荣世祖,逢时振起立奇功。”一至三房后裔,大多住庙岭,部分外迁。四房后裔大多住岭脚、庙岭或塘湾。距今,岭脚605年,庙岭480年,塘湾250年。现王氏族773户,2369人,为宁邑之望族。诗曰:“妙峰巍峨作屏障,龙脉逶迤抱古庄。矿泉水源藏宝地,氏族繁衍人丁旺。”庙岭王氏诗礼名宗,人才辈出,在族谱中载:有王氏三十世传谱系,九次编修宗谱序,三十二位人物像赞,如进士、山东青州刺史义谅、武进士殿前侍卫思慎、贡生文林郎思谐、迪功郎国显等。

  庙岭王氏不仅世代守护,而且传承创新,至今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遗产,如明永乐十年(1412)建的秀山庙、明嘉靖四年(1525)围垦的东仓塘、清同治六年(1867)建的镇宁桥、清道光十年(1881)建的大庙、还建长31米、宽1.5米长溪桥,修筑2000米长的红桩溪。其中镇宁桥于2003年被宁海县列为文物保护点。

  但是,庙岭王氏宗祠的建筑年代毕竟久远,古老建筑物陈旧破损,宗祠内杂乱无章,灰尘覆盖,尘土飞扬。每年在宗祠祭祀活动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认为宗祠既然是王氏族的魂,祖宗文化的根,保护维修宗祠刻不容缓,留住乡愁是我们后代子孙的神圣使命,绝不能让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我们这一代受到毁损,应该有责任把宗祠保护好。为此,2014年清明节,经族贤商议,提出修缮宗祠可行性的方案,得到了族人们的拥护与支持,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于2014年(甲午)清明至2015年(乙未)清明期间经修建装潢,换了新颜。与此同时,竭力打造宗祠文化,绘画装裱王氏郑公岙始祖义谅公和岭脚始祖思谐公的二位像,悬挂在大堂龛阁中,供后代子孙敬仰祭祀。由王氏后裔撰写“庙祠恢弘昭宗脉,岭溪幽清靓风光”,“缅怀先祖筑庐盘营铸伟业,昭示后裔薪火相传创辉煌”,“风霜雨露宗功昭彰彪亘古,云蒸霞蔚祖德浩气炳千秋”、“港畔环绕虎泉源淙润旺族,妙峰巍峨龙脉逶迤抱古庄”和“大宗祠祖传族风,小舞台戏曲纷呈”等楹联,挂在台门、大堂、戏台处。荣获中华慈善奖的储吉旺先生专为王氏宗祠题“诗礼名宗”匾额,给王氏宗祠增辉添彩。目前,熠熠生辉的王氏宗祠呈现浓浓的礼义、孝悌文化氛围,凸显“诗礼名宗”文脉宗风的涵意,展示古老宗祠恢弘古朴的风貌,让古老宗祠的有形载体,折射出正能量,使王氏后裔更好地追宗思源,绵延不绝,发扬光大。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培养兴趣 追求卓越
·小小微心愿 我来帮你圆
·7月1日起宁海火车站车次将有大调整
·交警部门已落实设隔离栏、温馨提...
·平安宣传进园区
·学习新《安全生产法》
·我县推出司法拍卖房产转移和抵押...
·我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充电增能
·到书屋“淘宝”去
·科技创新助方正模具走向世界
  图片推荐:
远离毒品 健康生活
科技创新助方正模具走向世界
学习新《安全生产法》
交警部门已落实设隔离栏、温馨提示牌等措施
小小微心愿 我来帮你圆
平安宣传进园区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