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经沧海无常道 木纳百川有本心 |
——记痴迷船模制造20载的潘绍全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10月16日 08:40:02 |
一把平刀,一块裁好的木板,一头银发,66岁的潘绍全埋头处理着木板上雕花的边角,还未成形的“郑和宝船”静静地立在他的后方。这是记者走进大佳何镇后洋村村民潘师傅的工作室时见到的一幕,大大小小的木头,各式各样的切割工具,桌面上的雕花工具,陪伴了他整整50年之久。 在工作室的对面,一幢新造的小别墅,便是潘师傅的古船模收藏室,约200㎡的地下室里存放着30艘大小不一的古船模型。会升降的帆、可开的窗、转动的船舵,都让记者吃惊不已。“这是锚,这是挡浪板,船遇大浪时可以避免浪头直接拍到甲板上。那个是车铜,旁边是桅杆,下面这个是水井仓,供储藏饮用水……”潘师傅指着“妈祖神舟”的模型介绍说,“15岁我就跟着父亲学造船,1998年,尤飞君找到我说要造《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舫船时,我便一口答应了。” 虽然渔船和船模的建造工艺看似差不多,但仅凭一张图纸就造出古船模型,确实不容易。当时整个团队还有5个造船师傅。此外,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古船、从事船舶设计的席龙飞教授亲自前来指导。为了使古船百分百的复原,究竟以怎样的比例缩小,亭子、楼梯的比例如何配置才最美观等问题,几人常常盯着图纸,写写画画便过去了四五个小时。潘师傅笑着回忆:“第一次造漕舫船的时候,很多东西不明白,船型大致尺寸是有的,但窗户、门、帆,包括船身上的各种雕花没有具体尺寸,全靠自己摸索。当时教授们对船尾上雕花到底是何种动物,就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甚至拿照相机拍下放大数倍来确定,最后才发现是只带翅膀的老虎。”因为不够熟练,拆了重做也是常有的事,尝试的次数多了,潘师傅心中便越来越明朗。潘师傅建造的第一艘古船模型“漕舫船”,已经存放在嘉兴内海博物馆里,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欣赏。第一艘古船模建成后,接下来第二艘、第三艘船模相继问世,潘师傅渐渐爱上了古船模的制造,技术越来越娴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纸中的一艘艘古船已渐渐完成,团队的师傅们也陆续转行,有的做了小工,有的当起保安,以此赚些钱维生。独独剩下潘绍全一人,仍在坚持做古船模型。从木材的选取到最后船模的建成,也只能靠他一人去完成。“这是进口的唐木,木质硬,不易发霉。”潘师傅说。虽然上了年纪,但他还是喜欢亲自去宁波木材市场上选购木头。“能坚持到今天,得亏我儿子和家人支持我,让我没有后顾之忧,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潘师傅的儿子潘海明,是一家塑料制品厂的老板,他告诉记者,为了不让父亲的手艺失传,自己也学起了古船模制作。 潘师傅的古船梦做了二十年之久,村里村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近20艘船模纷纷被周边省市的博物馆或者私人所购买收藏,更时不时有人前来观赏学习,目前,他正在筹备他的私人博物馆。潘师傅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建造渔船,40多岁时,开始建造船模。一心钻研,如今已近20个寒暑。他的双手满是厚茧,但在记者眼中那是一双神奇的巧手,是岁月雕琢而出的最美好的记忆。 (见习记者颜燕燕 通讯员王晓娜)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