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进石头里的年华 |
——记桑洲砌石匠卲全光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4月07日 08:48:23 |
编者按: 手艺在哪里?今天,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中曾经无处不在的手艺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已经逐渐边缘化。手艺不只是民间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宁海一直有着“五匠之乡”的美誉,寻找手艺,其实是寻找传统的生命力,是传承,是创造……近期《今日宁海》将推出“寻找能工巧匠”系列报道,为读者集中展示宁海传统手工艺人的砌石、补缸、朱金木雕、打铁、造船、擂水车、穿棕绷、弹棉花等民间工艺,展示民间能人的绝活,激发蕴藏在手艺之中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敬请垂注,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请致电13858275669)。 记者胡盼攀胡琦 通讯员徐铭怿 桑洲的油菜花已经开到了很多人的脑海中,除了油菜花,这里还盛产一样东西——石头。石头是笨东西,并不稀罕,稀罕的是桑洲摆弄石头的绝技——“驳墈”。“驳墈”,简单来说就是砌石垒墙脚。都说桑洲这个地方几乎人人都会,家家出师傅。因此这一带流行一句话:“要想砌得好,就到桑洲找。” 73岁的砌石匠邵全光,就是桑洲镇坑口村人。他的手艺是家传的,父亲十几岁时跟爷爷学做砌石,在坑口及周边村庄颇有口碑。“从小就听着‘砰砰砰’‘叮叮叮’敲打石头的声音,也算和石头结下缘分了。”19岁那年在父亲的传授下,邵全光学起了砌石这门手艺,干起石匠活。他说,当时选择当石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子承父业顺理成章,第二个是他对石头真的挺有兴趣。 邵师傅在石墙前向记者介绍桑洲砌石技艺 1962年,邵全光跟着父亲从最基础的整理石料起步,父亲在砌墈的时候,他在一旁给父亲选取适合的石块,在父亲的示范中慢慢领悟砌石的门道。“每块石头都有形状,按照它特有的形状一一摆放在最佳位置。”邵全光说砌石最难的就是砌墈,俗语说“三角石头三角捂”(安置),用不规则的石头垒出规则的堤坝、墙体,从而保证墙面有非常整齐的平面。“所以对每块石头的用途判断准确非常重要。”邵全光的“石感”很好,因此也学得很快。别人当学徒要花上三年时间,他一年半便艺成出师。之后,他靠着一双手、一把小铁锤和小撬棍,给人砌护坡、砌墙、砌堤坝,以砌石技艺养家糊口。 “在生产队、农业社那个时期,我们实行工分制。”邵全光说,最高的给带队师傅,记10个工分,徒弟们按照6分、7分、8分不等。近些的在慈溪、鄞州、北仑干,远点的到过广州、福建,对于他们来说,晴朗的六七月份,是出活的黄金季节。“每天早上四点出工,吃过午饭,稍微歇息,一直干到天黑。”邵全光说他们干活的场地都在室外,骄阳似火的夏天,身上、头上全是汗,要搬的石头从几十斤到上百斤,稍不留神,就会砸伤手指,“就是靠这门技术吃饭,所以这种辛苦习惯了。” 听上去砌石是个体力活,实际上也是个技术活。邵全光告诉记者,砌石分为运石、砌墈、砌里墈、嵌缝四道工序,砌墈又有平砌、花砌、乱砌。“桑洲砌石最绝的技艺在于不拉线就能把墈、坝、河坡等做好、做牢。”邵全光回忆,1978年,他和几个徒弟在四明山大隐镇芝林村内“驳墈”,田墈要砌24米高,他们没拉线就把墈砌得又平整又牢固。说起这些,邵全光的眼睛里仍散发着光芒。 邵全光在砌石这个老行当里坚守了51年,他最后一次砌石是在3年前,在舟山朱家尖给海塘砌堤坝。之后便封锤了,有自己身体的原因,也有子女的意思,这把年纪了也该歇歇了。 由于砌石工作非常辛苦,纵使一天有五六百元左右的收入,但是选择这一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现在在桑洲镇上,年龄最小的砌石匠也已经40多岁,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干这一行。”说起砌石匠越来越少,邵全光眼神有些黯淡,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儿子邵胜岳在他的感染下,愿意学砌石手艺,艺成之后在宁波做生活。“我还是希望这份老行当能继承下去啊。”邵全光说。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