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结时酣春雨 红豆杉满霭慈云 |
“宁波第一寿星”朱土花离世 享年112岁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4月12日 08:49:50 |
记者徐欢欢通讯员胡余灶陈建 “朱莲何藕,土厚杉旺,花谢果寿,落叶归根。” “山居晨晓,细竹蔓木悄。一楹瓦屋人家绕,夕暮人语不少。尝闻耕地溪头,菜盈顷筐田畴。日月其除百岁,梅子结时沉眠。”…… 4月10日,宁波第一寿星,112岁的朱土花老人离世,让众多文人墨客在悲悯之中写下悼念词,怀念一辈子朴实善良的她。 穿过梅林街道河洪村新砌石子路的狭窄墙弄,山脚下极其普通的三间平房就是朱土花老人的家,一切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物是人非,曾经头裹黑色头巾,身穿暗红小袄,坐在屋檐下的案几前组装着塑料小零件的她,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微笑长眠。 “丧事从简,感谢医生” 后辈说,节约、知恩图报是何家的家训 “奶奶临走前说自己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希望后辈们都好好做人,还特别叮嘱我们,丧事一定要从简,千万不能铺张浪费。”孙子何时耀说,他清清楚楚地看见,奶奶走的时候,还轻轻地微笑了一下。 据了解,3月1日,老寿星在家中摔倒,当时面部轻微受伤,家人以为无大碍,可三天后发现情况变严重,继而转入第一医院治疗,住院22天,出院时老人情况尚可。但在家中休养数日后,老人仍无法自主排尿,后家人将其转至李惠利医院,住院10余天。出院后三天,即4月10日早上八点与世长辞。 何时耀说,奶奶生于1905年,跨越了三个朝代一个多世纪,自17岁嫁到何家,一直勤俭持家,放牛、养猪、磨粉、编草帽样样在行,靠着勤劳的双手渐渐让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要记得感谢医生。”何时耀说,这是老太太离世前一直在念叨的,原来,去年11月,市眼科医院免费给老人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才让她能再次看清后辈的模样。这位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男儿需刚柔并济,打仗顾家两不误” 后辈说,孝道是何家人的信条 “母亲摔跤是我没有照顾好,现在再也不能叫一声‘妈妈’了。”何国豪是朱土花的大儿子,父亲和妻子相继过世后,他便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这对母子同住一屋,相依为命生活了半个世纪。 上世纪40年代抗战的时候,20岁的何国豪走上了战场,那是他与母亲的第一次分别。朱土花虽不舍,但也知国事家事孰轻孰重,只能忍痛多次叮嘱“一定要活着回来”。据何国豪回忆,在黄坛镇张家山与日军作战时,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若活着回去,定再也不离开母亲,好好孝顺她。幸运的是,尽管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最终还是等到了抗战胜利。 抗战归来后,何国豪加倍尽孝以弥补多年未在母亲身边的遗憾,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对母亲呵护备至。在儿子何时耀的印象中,自懂事以来,父亲就一直守护在老太太身边,平日里陪着奶奶看电视讨论剧情,经常逗得她哈哈大笑;夜里,只要奶奶一声呼唤,父亲就会从睡梦中惊醒,陪同奶奶起夜解手,哪怕寒冬腊月,自己冻出病也没有一声抱怨,数十年如一日;奶奶身体稍有不适,就到处求医问药,比谁都急。 有了父亲的以身作则,家中其他子孙也都是把孝道放在首位,时常过来看望陪伴老人,即使远在他乡,也不忘寄些蜂蜜等老人爱吃的补品回来。 真正的尽孝就是体察父母心,消其心头忧,这样的孝道家风,成了何家子子孙孙共同恪守的信条。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