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前童的桥文化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1月16日 09:06:11

   2

  随着岁月流逝,沧桑之变,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舟渡终成为历史,建桥便被摆上人们的议事日程。尽管知道前溪环境恶劣,建造石桥多有风险,但前童族人不会轻易屈服,愣是群策群力,知难而上。光绪年间的邑庠生童文玮所撰的《募建既济桥记》,便可知其端倪。

  小桥流水

  “夫以敝族石镜山前,仙溪(白溪雅称)水急,虽非通衢交会,亦属石路多歧。混混源泉,发源於天台华顶,滔滔流水,沿流及海峤港头。秋冬则履霜坚冰,尚幸板桥可布;春夏则狂飚骚雨,虽有竹筏难通。徒涉难堪,置梁宜急。族祖邦贡公,年逾八旬,精神矍铄,一腔壮胆,雅欲拯困扶危,几辈同心,亦思利人救物。爰集诸老,来商家君(家父)。家君首乐捐输,诸老亦欣相助。随邀哲匠,就石镜山侧开探云根(岩石),於仙溪水涯筹谋地势,惟念工程浩大,经费殷繁,易举在於众擎,独力难期臧事,伏冀仁人君子,各施白镪(白银),慨解青囊(风水术),俾得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同功作茧。松椿载石,布并四条,云磴临波,空横廿丈。旋见襟裙杂沓,病涉无虞,非仅略约横斜徒行可过。”从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石桥用四块石条合拼而成,宽近二米,长廿丈,折合近六十米,规模可观。因距建桥处里许,昔年族辈们醵造渡船,名曰“既济渡”,故亦把此桥名为“既济桥”。

  民国初年,既济桥被洪水冲毁,重又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于是,人们决定复建此桥,并推选当时颇有威望的振文公全盘负责。振文公便找到童双峰(童保暄父亲)商议筹集经费之事。双峰公爽快地说,只要你为头,经费的事,我来解决。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也愿意出力。然后,便邀集石匠,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经过一年多合众一心的艰苦努力,一座长达二十六丈,宽六尺,高六尺的石桥,终又建成。

  现为前童旅游办保安的童永山,还完好保存着当年(民国九年)其父亲的一册日记,其中有一则就记着此事:“四月二十日,晴(芒种),星期日。上午午时大溪桥开桥,系双峰哥独造,桥名既济桥,余代出牒(记账),每人随缘乐助,计出牒百数之则。”

  然而,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场罕见的大水,不仅把既济桥毁得踪影全无,还冲毁了堤岸,扩大了溪床,至此,再建石桥已无可能,在后来的岁月里,就以建木板桥为主。当时有三座长达六七十米的木桥,分上桥、中央桥、下桥,各相距二百余米,分别通往桥头杨、白岭根、南岙、罗家岙等村子。

  而梁皇溪上的石桥,有的虽也曾被突发的洪水冲毁,但毕竟不很严重,易于修复,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上都完好存留。

  自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溪流上陆续建造了宽阔的混凝土大桥,如村前的白溪,建起壮观的“前溪大桥”,曾经“横行”一时的木板桥,便成了历史的记忆。而梁皇溪上的主要石桥,也被现代桥梁所替代,只剩下几座处于僻静之地的短小石桥,还在发挥作用,并诉说它们的沧桑历史。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