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锐意进取 敢为人先

中国色纺业之母——宁海棉纺织厂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5月03日 09:23:27

 

  追寻

  余音未了的宁棉精神

  谈起在宁海棉纺织厂的工作经历,几乎所有的宁棉人都带着一种激动而自豪的情绪,这种感情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工人对企业的感情。

  “那时候我们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宁棉精神不是说说而已,奉献精神是现在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一位老宁棉人记得1988年“7·30”洪灾后,棉纺织厂的设备、仓库全部被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职工都每天上两班,工作16小时,直到工厂完全复工。“工作之余同事之间都有一家人的感觉。现在我走在街上,经常有人和我打招呼,她们认得我,我不一定认得她们,但是一攀谈,那种熟悉的、亲密的味道马上出来了。这种感觉只有最好的朋友之间才会有。”

宁海棉纺织厂首届第二次操作运动会

  在当时,宁海棉纺织厂是一家企业,但更近乎是一个社区。厂里有医务室、有幼儿园、有车队、有商店,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棒冰厂和蛋糕店,工人在厂里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生活需求。厂里的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有自己的团刊,有自己的文学杂志,有自己的影评小组,经常举办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一到县里举办各类运动会,棉纺织厂的拉拉队都是最引人注目的。

  因为立场的不同,关于宁海棉纺织厂后来为什么会面临困境走向改制各说纷纭,但是有几点是大家都认同的:

  企业最多的时候有22个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确实存在。改制后,这些部门被压缩为三部一室,企业在自动化水平没有根本性提高的条件下,同样的产量用工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赞助地方建设和社会事业,还是兼并经营不善的其他国企,宁海棉纺织厂每次都当仁不让。企业为宁海建设承担了很多责任和义务,打下了家底,对于这一点,他们既自豪,也有几丝委屈。

  大势所趋。全球服装加工和纺织行业重心的转移及国内民营纺织企业强势崛起导致的“国退民进”都导致了企业的生存困境。

  专利意识缺乏,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对于不少从棉纺织厂下岗分流出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挫折,但是棉纺织厂巨大的人才优势在转制后并没有消失,很多宁棉人考上了公务员并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有人成为了企业家,有人成为了律师,仅仅由原厂医开设的诊所就有六七家。

  “宁海棉纺织厂转制后这么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流向民营企业,给宁海纺织行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一位目前在宁海华孚工作的老宁棉人这样认为。目前除了华孚的6万多锭,宁海另外5家企业一共有纺锭9万多锭,核心团队均来自宁海棉纺织厂。

  宁波华东旭丰纺织品有限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这家拥有近5万棉纺锭的企业被认为继承了棉纺织厂的气质和作风,所有管理和技术骨干都来自宁海棉纺织厂,公司被列入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产品十强企业。

  如今最早入厂的宁棉人已经快到退休的年龄,时间并没有冲淡他们对“宁棉人”的认同感,通讯的进步让每个部门、每个车间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相约一起出游、聚餐,谈谈近况,谈谈过往,话题却似乎总离不开那段共同经历的光辉岁月。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