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炳良和他的婚证收藏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6月16日 09:22:53
-
珍品、孤品、高价品
收藏婚证,到古玩市场淘宝少不了。开头几年,翁炳良常去杭州淘,后来到上海淘。每周五是上海灵石路古玩市场的集市日,翁炳良总是天没亮就起床,赶班车到上海,这样坚持了两三年,也确实淘到了不少旧婚证。2010年后,网络兴起,翁炳良开始在网上淘宝。7788网、孔夫子网是他常逛的网站。网上淘的好处是省去了舟车劳顿,价格也相对便宜,一般底价多为几百元。不过,翁炳良对记者实话实说:如果恰好有几个人都想买这张婚证,那么大家就要加价竞拍了。底价五六百元的婚证甚至有飙升到五六千元的。
故事二:不少人以为集体结婚是解放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其实民国年间就有集体结婚。翁炳良淘到的一张“宁波旅沪同乡会第25届集团结婚”证书,新郎是冯汉云,新娘是宋洁萍,你猜证婚人是谁?沪上闻人虞洽卿!时间是1941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年间,政府曾倡导“新生活运动”,宗旨是“简单、经济、庄重”,具体到婚俗,就是时兴集体结婚,当时的叫法是“集团婚礼”。在上海的宁波人中,慈溪人虞洽卿是大佬,证婚过多届宁波旅沪同乡会的集团婚礼。集团婚礼由同乡会操办,凡男女双方有一人为宁波(包括所属各县)人,即可申请参加。参加者每对缴费16元(如是同乡会会员,14元就够了),另缴印花费2元,此外并无其他杂费。仪式在同乡会礼堂举办,也就是证婚人宣布新人名单、夫妇相对三鞠躬、颁发结婚证书;最后,由新婚夫妇向来宾致谢。没有繁文缛节,更无酒水烟糖。因此虽然仪式隆重,但费用较低,参加者较踊跃。
文革时代突出政治的结婚证
上文提到了“印花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民国年间的一种税,当时结婚要缴税,完税后就在婚证上贴印花小纸片。翁炳良收藏了这么多婚证,但贴有“印花费”的仅见于山西省一对新人的婚证,非常珍贵,是他从椒江一个藏友处以2500元的高价购得。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号称“民国万税”,连结婚都要解税。而老百姓则能逃则逃,导致贴“印花费”的婚证少之又少。
翁炳良收藏的婚证中,有3张弥足珍贵,号称“镇宅三宝”。其一为袁世凯洪宪元年的婚证,公历是1916年2月16日,新郎是冯克温,新娘无名,称王氏。为什么珍贵呢?盖因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发的婚证,本身就不多,存世就更少了。当年,他以2500元的价格从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淘得,不算贵。原因是这张婚证当时的品相又破又皱,“颜值”不高,被翁炳良拣了个大便宜。现在,他把这张宝贝疙瘩装进镜框,小心伺候。
其二是一张“康德十二年”的婚证,男方是甄仁启,女方是朱惠芳,淘自上海灵石路。它珍贵的原因也是“物以稀为贵”。康德年号对一般人都是一头雾水,其实这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年号,只用了短短的12年。康德12年,即1945年,苏联红军攻进东北,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行将覆灭……翁炳良“唉”地叹了一口气,说:很可惜,这张见证中国人屈辱历史的婚证,只有属于男方的一张,如果男女双方都齐全,估价在10万元以上。
还有一张是盖有“襄陵县印”的婚证,不但翁炳良只收藏了1张,其他藏友处也从未发现过,收藏界行话叫“仅见品”。男婚女嫁一般纯属民间行为,能盖上县政府大印,实属例外。印中的襄陵县,解放后几经分合,现为山西省襄汾县襄陵镇。这张婚证,不但可能“前无古人”,而且肯定“后无来者”。
除了“镇宅三宝”,翁炳良还在网上买到了边疆地区的婚证、国外的婚证等,也比较珍贵。
收藏品的价值,许多时候和真善美无关,只和存世量有关。一些承载丑恶历史的藏品,如袁世凯复辟帝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等,因其“短命”,反被收藏者如中巫蛊般追捧。颇有点像港片中的“古惑仔”,越邪恶越诱惑有加,越邪恶越人气飙升。
-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