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廉, 前童传统文化的核心
-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8月14日 08:59:17
-
3
《嘉言十二条以垂祖训》里说到:“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故或家长先堕名教,不严训迪,而徒望子弟之贤良,此必不可得也。”这儿就说到做父母的,自己须得以身作则,并不忘时时教诲启迪子弟,才能使子弟有孝德孝行。
而萼亭公的《萼亭府君家训》提及:“人之修身以孝悌为先,治家以勤俭为本。盖孝发於天性,根心而生,无形无声,先意承志以行之。”虽寥寥数十字,却清晰表明了以孝悌修身齐家的要旨。
《作霖公十嘱》里,其孝的意涵亦明显:“一嘱吾儿,父母不可不孝也。盖恩深鞠育,同乎昊天……若体亏而辱亲,尤不孝之甚也。”它明白无误地表明父母养育之恩,可比苍天,时时当以回报。
诚然,这样的祖训还有很多,也正因为它的教诲作用,故在童氏族人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孝行事迹,单就童氏谱志所载的二百多篇人物传略里(包括女性),记述这方面内容的,就几乎占有一大半的篇幅,令后人为之感叹。
4
除了孝,童氏先人同样注重“廉”,童氏先祖把廉视为做人的准则与为官之道。在《嘉言十二条以垂祖训》里的“九训居官”如是曰:“凡宗人居官,当思爵位赐之国恩,俸禄出于民脂,务须忠勤清慎,上不欺君,下不虐民,方昭无忝厥位。如莅任贪酷,非身其祸,子孙必罹其殃。戒之。”
《作霖公十嘱》里,其意思也非常明显:“四嘱吾儿,临财毋苟得也。吾见贪人败类,或聘娶婺妇而得贿,或假官事而肥家,及身虽觉赢饶,后嗣必多落寞。夫财固人之所同欲,亦事之所必需。生涯之计,自不可少。但吃子孙饭,决不可为耳。汝其知之。”
历代童氏族人,尤其是为官者,大都切记先祖教诲,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颇得世人好评。在明清期间,就出现了多位这样的清官、好官。如明代童震,敕授文林郎,始任河南归德府教授,后调升为泗州盱眙县令。任职期间,既勤政,且清廉,教化人心,端正风俗,百姓安居乐业,温良礼让。就因为他政绩显著,故二次进京受皇帝接见,并颁旨嘉奖他。在他卸任回乡时,百姓越过县境,拦道哭送;之后,盱眙百姓建造“仁父祠”以纪念他。
童氏第十五世孙童应斗,少年便志存高远。成年游学太学,学成后任北京府军前卫经历司经历。明天启元年初,外族入侵,辽沈一带战事激烈,兵部派人往前线发饷,大家互相推诿,畏惧而不敢领命。然而,童应斗却挺身而出,毅然应承。他领银十万,前往正与敌人激烈交战的辽东前线。抵达时,营地早已失守,守军几近全军覆没,难觅踪迹。同去的部下蛊惑将饷银私分了事,被他严词拒绝,分文不少地押送回京。许多官员联合引荐,赞扬童应斗的清廉无私。天启皇帝甚是满意,亲手题写“公忠”两字嘉奖他。
童应试,严毅方正,精通经史,任江西新淦二尹。上级委他处理县内事务,他减轻徭赋,平反冤案。上司闻其廉明,升任为南昌卫经历,新淦百姓拦道攀辕,牵衣哭别。归乡后,倾己所有,为家乡凿水渠,修书院,延请名师,带领族中子弟求学明理。
-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