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竹匠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7年09月04日 09:21:36

 

  4

  以前,我家的老屋堂前的横梁下总是挂着一个特大的筲箕,我妈总是把那些挂面或豆腐皮放在筲箕里。记得有年八月十六,那时住西溪,我还小,我妈把朋友送的“洋糕”放在筲箕里挂在灶屋的横梁上,我嘴馋,想偷吃一块,人不够高,于是,搬了两把一大一小的椅子相叠加一起,爬上椅子双手刚托起筲箕,由于手掌太小,撑不住平衡,筲箕就翻落下来,雪白的“洋糕”掉落一地,沾满了泥灰,心疼不已,自然也招来母亲一顿“教训”。

  有日,漫步在前童古镇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一个店铺门面上挂着各式的竹编制品,不觉眼前一亮,抬头间,只见一块老木板上写着“三福清竹编”的店名,走进店铺,见一老者正聚精会神地在编着手中的竹器。不知多少年没见到“篾作老师”了,通过交谈,他叫杨启韶,63岁,在儿子开的店里做着“篾作”。我看着那些鱼篓、米筛、套篮、书箱、针线箩、发箩、竹夫人等竹制品,一个个精巧细致,爱不释手。杨师傅说,这些东西除了游客买,我儿子也在网上卖,他还接一些会所或民宿定制的竹制品让我来做。

  越来越现代的社会,竹器品已变得稀罕了。然而,竹匠已是个冷清职业,而且学起来却需一番工夫,做这样的技活需细心,能耐得住寂寞,现在的年轻人谁会去学这门手艺呢?或许,不远的将来,“篾作老师”只能以记忆的方式存在我们脑中,成为某种遗产了。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