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筑起保卫生命的“海上长城”

——宁海县新标准海塘建设纪实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8月31日 08:33:43

  砸锅卖铁修筑新标准海塘

  海塘不仅是我县百姓的生命线和幸福线,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屏障。“97·11号”台风过后,县委、县政府在展开抗灾救灾工作的同时,作出了“三年时间,投资4.3亿元,修建130公里新标准海塘”的重大决策。

  时任副县长的柴国平临危受命,接下修筑新标准海塘的重任。说干就干,他首先组织人员去乐清、瓯海等地考察学习新标准海塘建设经验。“温州等地按照新标准设计建成的海塘,在这次11号台风中安然无恙,正如他们标准海塘上写的那样——‘固若金汤’,这让我们十分感慨,也坚定了我们修建新标准海塘的决心。”柴国平告诉记者。

  紧接着,1997年10月22日,全县召开建设新标准海塘誓师大会。时任县委书记陈炳水在讲话中铿锵有力地表示:“‘建百里海塘,保一方百姓’就是当前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不痛定思痛,把标准海塘搞起来,我们对上有负上级领导重托,对下愧对宁海父老乡亲。”这一番讲话,振聋发聩,让全县干部倍感压力。

  但建设一开始困难就出现了,建设新标准海的4.3亿元资金对于宁海来说,实在是一个“压手”的数字。怎么办?除了市财政补助35%之外,其他资金由县政府和群众自筹。

  县政府从财政中安排出500万资金,专项用于新标准海塘建设;县级四套班子带头捐资,带头引资;县镇(乡)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年捐一个月基本工资,县镇(乡)两级行政事业单位每年捐预算外资金的10%;企业家、工商业主,以及乡村群众,都积极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的宁海,从县城到乡村,到处流传着一句话:“砸锅卖铁,也要修成新标准海塘。”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可以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建设现场,还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建海塘的动人场景。

  保质保量铸造“海上生命线”

  1997年的冬天是个“烂冬”,雨水多,加固海塘土方上不去,工期受影响。这可急坏了人,如果不赶在第二年的台汛期到来前完成主体工程,修了一半的海塘有可能全部被冲垮!县委、县政府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全线同时开工,要求三年完成90公里标准海塘建设目标,确保不贻误时机。同时,我县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在农民负责的土方工程中形成“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出钱出土地”的局面,提升农民建设热情,加速土方工程建设。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仅7个月我县就完成土方160.078万方,占应完成计划的94.36%。

  “工程的质量是标准海塘的生命线。我们建设的海塘标准就是大水漫过,堤岸也不能垮。”柴国平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质量,在公开招投标中,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程招标,还采用了异地招标的形式,即本地工程队不能够在当地施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招标过程中出现不公正的现象。

  相关的质量督查也不松懈。每隔10天半个月,相关领导就来建设一线督查工程质量。在一次检查中,柴国平带着督查人员徒步从长街的黄金塘走到毛屿塘,整整37公里,大家踏着泥泞不堪的小路,走了一天,却没有人有一声怨言。在毛屿港工程中,发现一处工程质量不合格,柴国平立马问责监理员,并要求工程队将建设好的海堤拆掉重建。

  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新标准海塘一期二期工程仅两年就完成了三年计划,到1998年底,建成标准海塘90公里。而到2004年初,共分四期建成的新标准海塘118.8公里,如一道雄伟壮丽的“海上长城”屹立在东海之滨。

  新标准海塘比以往的海塘防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影响宁海的台风有20多次,其中较大影响的就有10次,经过“桑美”、“云娜”、“麦莎”和“卡努”等强台风的考验,全县新标准海塘安然无恙,发挥出明显的抗灾减灾作用。同时,新标准海塘的建设还有效地推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被沿海人民群众称为“生命线、致富线、幸福线”。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