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千年古村焕新春

——走进岔路镇东山村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5月17日 09:31:36

  文/王方图/惠广亮

千年古樟掩映下的东山村

  东山村其实是岔路镇渡东行政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

  这个位于宁海西南隅的古村,有三大亮点:一是曾是崇祯《宁海县志》所载白溪三大渡口之一桐洲渡所在地,桐洲渡是义渡,也就是摆渡不收钱,东山村专署“义田”,以田租收入贴补渡工,直至清同治六年(1867)改渡为桥。二是东山村的它山庙,是现存全县唯一的一处它山庙,庙内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的匾额一块。三是由于人多地少,务农不足以养家糊口,东山村自古出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木匠老师”闯荡大西北扬名立万;现在,它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宁海古戏台建造技艺),并从这里走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世春,他建造“南一台”的经历,曾上过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手艺》。

  立夏时节,山野嫩绿得可以掐出水来,薄雾如牛乳般轻渺,记者走进了古色古香的东山村。村里虽然少了红尘滚滚的热闹,却也有悠然见南山的安静。

  从桐洲渡到永昌桥

  因地处桐洲渡,东山村古称桐洲,建村于唐末(804),是宁海公布的47个千年以上古村落之一。元末,章姓从三门迁此发族,现东山180户村民中,绝大部分姓章。

  千年古村,有几多兴衰荣辱,也饱尝了世态炎凉。东山村地处宁波通台州的南北交通要道,又是自西向东流的白溪水运要津,古村恰处“十字路口”,曾有“上路廊”12座,“下路廊”1座,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挨挨挤挤,山里的柴爿、海里的鱼鲜在竹排上碰头……渡东村书记章海水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东山村尚有竹排10多张,他的父亲就是撑排的,不久前,家里还有一根撑排的竹篙,下端包着铁……

  章海水63岁,但腰板挺、嗓门大,很显年轻。他37岁开始当村委会主任,两年后任村书记,不但把支部整治成先进党支部,本人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虽然东山村不大,出产也不丰厚,但讲究“礼义传家”,镌刻“行善最乐”的大石条,曾安放在清同治六年建造的永昌桥上,是东山人的精神图腾。

  在永昌桥建成之前,这一带横渡白溪全靠桐洲渡。桐洲渡是义渡,不向乘客收一分钱,东山村为此专门留出义田,以田租收入贴补渡工费用。水不大时,乘竹排往返;水实在太大了,有小舟迎送。75岁的章全土回忆:“这艘小船,我小时坐过好几次,到上世纪70年代,还搁置在桐洲渡的沙滩上。”

章全土向记者介绍义渡碑

  章全土是记者在县商业局时的同事,东山村人,军队转业干部。他特意带记者去看了《永昌桥碑记》《义渡碑记》。几百年的风霜雨雪,吹打着曾经高大鲜亮的石碑,使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磨灭不了刻在东山人心中的“义”字。即使有了桥,但因为那时白溪水势浩大,永昌桥几次被山洪冲垮,都是东山人免费义渡,保证了两岸商旅往返。直至上世纪70年代,73米长的钢筋水泥大桥造起,上世纪90年代又筑起白溪水库,根绝了水患,义渡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