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民营剧团:乡野舞台上的戏曲之路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9年09月09日 10:05:54

  记者卓佳洋见习记者赵祎慧通讯员邵颖玢图片惠广亮邵颖玢

  戏曲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目前,我县具有演出资格的民营团体有13家,从业人员600余人;业余团队有100来个,其中参加戏曲纳凉的基层戏曲表演团队有50余支,堪称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每年县里举办的戏剧节汇演,都是民营剧团挑大梁的时候,舞台表演文武兼备、唱腔动作流畅动人,深受市民们的喜爱。对于群众来说,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距离最近的民营剧团站在了戏曲生态系统的基层和前沿,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地把戏送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给群众提供最便捷、最实惠、最接地气的精神食粮。

  扎根群众、服务人民,对民营剧团来说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民营剧团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承、观众的培养、市场的开拓,乃至戏曲生态的改善、文化体制的改革。

  戏训班里出来的中坚力量

  在宁海民营剧团中,蕾蕾(平调)越剧团和繁艺平调剧团演出质量佳、声望高,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其中两名团长都出自平调戏曲培训班。

  “我12岁时就考进了戏曲培训班,唱、念、做、打、翻样样都要学,因为自己喜欢这一行,也没觉得特别辛苦。”蕾蕾(平调)越剧团的团长陈爱娟说。凭借辛苦的训练和过人的天赋,陈爱娟在行业内逐渐有了名气。1983年她参加省首届小百花汇演获“小百花奖”,1999年参加中国第五届映山红越剧节获金奖。

  1988年,县文化馆成立了繁艺戏训班,陈爱娟成了教学的老师,此时,怀揣艺术梦想的王春鸯也踏入了戏曲道路。在戏训班里,王春鸯不仅苦练唱腔、功夫,还师从王万里学习耍牙,成为了宁海平调耍牙第五代传人。2005年,她在文化部主办的“宋城杯南北民间绝艺擂台赛”上赢得了“中国民间绝艺王”的荣誉称号。

  宁海繁艺平调剧团是从繁艺戏训班演变而来,虽说由宁海平调研究会、县文联主办,县文化馆承办,但一直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谋福利、自我发展”。随着民间观众对戏曲需求增加,1999年,陈爱娟创立了蕾蕾(平调)越剧团。2002年,王春鸯接过了传承火炬,接任繁艺平调剧团团长,也正式带领繁艺平调剧团走上了民营之路。

  据王春鸯回忆,民营剧团最鼎盛的时期大概在2008年之前。彼时,一年到头,大多数剧团邀约不断,能演不下500场。宁海就有各式各样的戏剧习俗,如正月间演的“正戏”,七月中旬演的“夏戏”,还有新戏台落成的“开台戏”、“扫台戏”,九月九的“重阳戏”、秋收之后的“冬戏”以及临时性的“祝寿戏”、“开光戏”等,民俗活动中的香会、庙会、赛会等都要搭台演戏,观者人山人海。

  我县民营剧团多在温州、台州以及慈溪、余姚、象山、宁海本地等周边乡镇演出。农村里,演出条件简陋,演员、乐队、设备整车拉到之后,团长便张罗着演职人员的食宿、舞台布景、灯光音响安装等,是一个剧团的“大管家”。“一般在一个村演三四天,下午晚上连场,一个地方演完之后立马要辗转到下一个地方,一年几乎有10个月都在奔波。”王春鸯表示。尽管辛苦,但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演出前的聚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