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工程的里程碑 |
——电视人文系列片《人意山光》研讨会摘录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12-03 09:18 |
一次难得的文化感动 张振华(中广协会副会长,原国际台台长):看了《人意山光》,我觉得我自己受到了一次难得的文化感动。因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所以现在各个省、各个市,包括各个县都在考虑文化的问题。但是文化的发展恐怕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还有一个是抱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出于一种文化自觉,出于一种对文化、对历史的敬畏。我觉得宁海拍的30集系列片,看得出来宁海的广电人是抱着一种对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责任,包括对人文历史的敬畏才能够推出这样一部片子。 文化的作用在于以文化人,做文化的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的文化产品才能感动别人。有人说,文化的意义在于用文化的品质去软化当代人们被物质硬化的心灵,用我们的文化产品去感动别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宁海的同仁们通过这30集的系列片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非常负责任的、对文化抱着敬畏的文化人才能推出好的文化产品。 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电视文化不能不考虑当前电视文化所处的几层背景:一层是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转型期矛盾非常多,是所有国家面临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非常需要文化的理性,非常需要一种文化的自觉,非常需要文化的一种担当来引导人们能够正确地在社会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我想在众多的广播电视样式当中,纪录片可以帮助我们部分地完成这个文化所承担的使命。 我觉得宁海推出的这个《人意山光》30集系列片在某种意义上也完成了这样的使命。 《人意山光》在宁海台我认为可以说是一个传世之作,里面很多片子在全国也有广泛播出的意义。人物篇里的《柔石》,我记得当时我和洪台长作为评委参加那一届的电视文艺评奖,我们是抱着很感动的心情来看完这部片子,后来在鞍山的颁奖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也谈到了这个片子。当时我就想,其实我们广电系统藏龙卧虎,很多好的节目由于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机制,拍了以后在本地播出,然后就刀枪入库,非常的可惜。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获奖的一个是宁海的《柔石》,非常好。后来我就一直建议电视委员会能够把这些有贡献的如人物篇、风光篇集中起来在央视播出,或者在全国兄弟台共同播出,但现在形不成这么一个链,很多好片子没有得到它价值的发挥,这个我们协会还要继续去研究。 一颗久违的文化圣果 洪民生(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我比较早就接触《人意山光》这部作品,最近又花了4天的时间看了所有片子,把编后记这本书也看了。看了以后,感觉非常好,我已经好久没有尝到这样的文化圣果了。 我觉得《人意山光》从创意到成品充分表达了宁海的人杰地灵,本地的几位专家文章写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因此它的解说词非常流畅,有文采有诗意。这个团队令人佩服,一了解,竟都是年轻人。这个片子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它可以引领现在电视工作的思想方法,可以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片子传承下去,它的资料是很珍贵的,另外通过这个片子,把一个团队锻炼了出来。 我很同意他们自己说的“所有吃的苦实际上都是收获”,这个话很经典。比如说它开机是2004年4月20日,开机时碰到一个桥,就一个镜头磨了10分钟,有时候为了拍一小段,半天是小意思。那你想想这片子里有多少桥?一个一个都要梳理;有多少戏台?一个一个也要梳理。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用了心、用了情的。 30集不容易,搜集了宁海的山山水水,有的人物还到外面去拍,还找了很多的历史资料,我是敬佩不已。这是我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就是这个团队,有摄像的、配音的,黄敏是编导。还有一个配音也很好。 要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写一个东西太难太难,他们居然那么静、那么纯,那么用心地对待这么一个具体的事情。我深为这种坚强的心情感到敬佩。 一部具有全国推广意义的宁海影像志 朱羽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人意山光》是宁海电视人用他们的文化积累,用电视的手段,对他们的家乡人文、环境、自然和历史作了一次对话。这种对话精神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怎样去理解文化、去理解自然、去理解历史,只有你去描写故乡的时候,你才会去对话,你才会用心灵去感受,你的感情才会激动起来。一个哲人说过,只有会讲自己故事的人才最了解自己,才真正能够认识自己。其实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知道自己,我们的历史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人意山光》是一个文化工程,是一个用电视构筑的地方影像志。过去的县志都是用文字写的,我们过去的历史都是用文字记载的。宁海的《人意山光》做了影像志的雏形,它对全国的意义在于我们都应该做影像志,因为我们已经到了影像文化的时代。 影像志以前没有,今后,每一个县都要像宁海一样有自己的影像志。我特别赞赏宁海台的影像志意识,《人意山光》给我的印象是宁海人的文化素养的确是厚积薄发。镜头的运用很干净、很工整,对影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显示了现代纪录片的一种风度,一种气质,这是我很欣赏的。 一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文化工程 周然毅(中广协会副秘书长):研讨会时间不长,但内容很丰富,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看法、建议,相信宁海台会后会去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提升、改进。 我想这个片子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示范意义、典范意义;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县级地区有很多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能够把宁海的做法宣传到其他县市,这样的话,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另外,看这个片子后,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说一方文化也养一方人,徐霞客的游记开首语“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把中国美学的最高意境解释得非常到位,人物相融,人与自然统一。这个片子优美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都让我很感动,所以应该感谢宁海的大德先行,先辈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甚至生命,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可以创作的素材;第二要感谢宁海的广电人,给我们拍了这么好的作品,使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奇文共欣赏。宁海的历史文物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包括葛洪的《抱朴子》,20多年前我们的学刊就刊登过,但是我们就没有记录他是在宁海这个地方写的。还有方孝孺、徐霞客、柔石,都是耳熟能详的,通过这部片子,我们记住了宁海,也记住了宁海这么一批执着的广电人。前不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想,文化强国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文化工程。希望宁海广电人能够在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进程中,在宁海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的战略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一张靓丽的宁海文化名片 王志勇(中广协会副秘书长):宁海是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开游地,由宁海县广播电视台摄制的30集大型文史风光系列艺术片《人意山光》,片名就取自《徐霞客游记》开篇首段。这部系列片以宁海古文化为主脉络,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渊源的探寻、优美自然风光的记录、特色民俗风情的采撷,用电视艺术的手段、散文式的优美解说,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锦绣多姿的宁海画卷,成为一部寓知识性、艺术性、地域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电视文艺作品。 《人意山光》播出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有近20部作品在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全国各类电视文艺节目创优活动中获奖。 2008年,《人意山光》栏目荣获浙江省电视牡丹奖优秀栏目一等奖。 2008年5月,作品《柔石》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七届百家电视台文艺节目展评电视文学类一等奖。 2008年12月,《人意山光》又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八届百家电视台文艺节目展评优秀栏目一等奖。今年,《人意山光》出版书籍和光盘,并作为首个中国旅游日的文化礼品书正式发行,为宁海的旅游文化提供了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该说,《人意山光》系列片就是这种传承的产物。 一则媒体服务地方文化的成功典例 杜永明(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研究处处长):这次研讨《人意山光》。当时拿到片子时,就很感动。因为我以前也在基层电视台,曾在一个市级电视台工作了10年,感到一个县级电视台,能拿出这么一个30集的巨制鸿篇,觉得真是很不容易。这部片子无论是制作还是内容,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艺术佳品。内容很多,有古迹、人物、风光、民俗,通过这些把宁海的自然、社会、人文都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宣传上是很成功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布置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个机遇。县级台应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比方说,从内容上,县级台拥有省市台甚至国家台都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他们有接近性。就拿宁海来说,它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的传统资源是广电工作者进行创作的资源富矿,应该越接近基层越接近生活,就越有条件抓取鲜活的创作素材。这从《人意山光》中就能看得出来,它对当地民俗、人物、传统的挖掘是省市台、中央台都做不到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存在于本地历史与传统的文史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能够显示出与其他地方的显著差异性,正因为这样,它才显示独特的价值。 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县级台完全可以拿出一流的节目,完全可以通过节目来扩大影响,走出我们的地域,甚至走向世界,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贡献。好的作品往往是地方性、普遍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我觉得《人意山光》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咱们在片子里可以看到无论从自然景观、古迹名胜,还是地方风俗,刻画历史人物都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催人奋进的激情和妖娆多姿的风情,让人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在这部片子中,我们也看到这支团队对故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确实令人感动。 一次地方台成功的电视文化宣传实践 陈富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副主任):刚才朱羽君老师说到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要消除等级的时代。我深深体会到等级还是挺厉害的。我在广播学院学习之前,在台州温岭电视台工作过几年,我们当时在县一级的电视想做这样一个宏大规模的纪录片确实不容易,从这一点,我对宁海广电同仁的敬业精神确实表示敬佩。另一个,从内容各个方面各位领导专家都对这个片子作了全面分析、点评,也充分地肯定了。 我们协会为什么举办这次研讨会?中广协会还从来没有给一个县级开过研讨会,当时就等具体内容发过来再说。发过来一看,关于人文文化类的,县一级能够做这样的节目很少见。这内容还是觉得挺好的。当时跟张台、周秘书长一汇报,这是我们应当支持、鼓励的。 另外,我们刊物准备把这个研讨会的内容作为我们《学刊》明年第一期的开期之作,作为重点介绍推出。在这个六中全会刚开过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一下县一级搞人文文化类的专题,我认为非常有价值。 一件有生命力的高端作品 李宝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副主任):《人意山光》用艺术的手法和电视的手段全面记录宁海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文。它是一个语言版、画面版的县志,像朱老师刚才下的定义:是一个县域影像志。它也是展示宁海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旅游文化和风格文化的一张名片,这和中央提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命题是不谋而合的。第一首先展示了它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有抢救性保留当地文化的重大意义。徐霞客相隔19年两次游历宁海,其中他说到第二次游历时发现第一次游历的名胜已经不复存在,像这样的影像记录抢救意义就特别重大。第二展现了地域文化。 在名胜板块记录了跃龙山、梁皇山、茶山各个高山,特别有神韵:山上有瀑布,山下有溪流,还有古窑、古祠、古井、古桥,反映的都是地域的东西。第三展现了旅游文化。在综述篇里有一句话讲到:它是一个生态示范县。艺术作品的作用是比较巨大的,就因为张艺谋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景地在乔家大院,所以从此掀起了山西王家、乔家大院的文化旅游热。中国的旅游承担了文化的责任。所以这个片子对旅游文化起的作用可能也是巨大的,可能会吸引人们到这个“俱有喜态”的宁海来看它的“人意山光”。第四展示了一个风格文化。这里有几个层面:1、资源的利用,从《徐霞客游记》开篇首段就写道“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就利用这么一句话作为由头,拍摄了一个以宁海文化为主脉络,融知识性、地域性、历史性于一体的一个作品,我觉得对它的资源利用得特别好。 2、它的风格是自然的、亲切的、真实的、温暖的,离百姓比较贴近。刚才杨作家也提到过,这里头的风格除了山水的好、风景的好,还有人的情在里面,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3、人物志里体现了这个地方的一个血性和硬气。 4、片子走了一个高端的路线。走高端就是培育精品,可能会获得比市场回报更有价值的收益。《人意山光》的成功播出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们看到真正地着眼于大局,是富含文化意义的高端作品,它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关注的需求,最终它是能够赢得超过娱乐产品所获得的价值回报的。这是一个有责任、有热情、热爱文化,有艺术气质,有职业精神的团队的所作所为。在这里我向制片人黄敏和创作人员表示敬意! 一幅魅力灵动的宁海水墨长卷 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人意山光》它讲了1700多年来宁海的变迁与人文景象,讲了宁海的名胜古迹,还有民俗,还有很多人物。我们听着娓娓道来的这些讲述,就好像徜徉在一个音配画的长卷中。看着这个作品,觉得拍的画面非常漂亮,很多移动的镜头拍摄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在这里都用得很好。另外后期的编辑制作,也用了很好的技巧处置,非常舒服,制作的水平也很高。 这部作品特别突出的是那个解说词,写得非常优美,让我们听着完全是一种欣赏。 如果说把这个作品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词汇、每一个音符都看作是一粒沙,那么《人意山光》就完成了一次聚沙成塔的化合反应,立体的宁海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且矗立在我们的眼前。《人意山光》看下来,我们觉得像一扇窗,它透视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像一座桥梁,它横跨在远古与现代文明之间;更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从过去走向今天的航程。千百年的积淀凝聚成一种民俗,造化出一处胜境,也养育了无数位文化名人。宁海的山山水水,处处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人意山光》是一部30集的人文风光艺术片,分别由5个篇章组合成,展现了立体的有生命的宁海县志、缑城春秋。我一篇篇来展开说:综述篇讲述宁海的过去、今天,从多个侧面阐释了宁海跨越式发展的宏大主题;名胜篇像一篇篇小品文,逐一介绍跃龙山、茶山、温泉等一处处人文胜境;古迹篇就带领大家追寻着徐霞客的足迹踏访古道、古宅、古桥和古窑等等;民俗篇让人们充分地领略了缑乡三雕、十里红妆等独特的宁海民风、民俗;人物篇就带我们去追忆方孝孺、柔石、潘天寿,他们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沃土养育了他们。 这部文化系列片主题各个方面都非常明确,而且有选择、有细节、有纪实、有提炼,善用事实表达观点,也常用细节来传达理念。我看这部片子觉得它特别像宁海的一幅水墨长卷。 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唤起了我们对家的眷恋和深情,教育我们爱国、爱家、爱这片热土。 我觉得《人意山光》的创作团队特别让人钦佩,3年拍摄、3年后期制作:“建树一部图像的电视县志”,这是一种电视人的理想。看着这部鸿篇巨制,一开始不敢相信这是宁海台独立完成的,他们这种孜孜追求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每一个镜头、每句解说中,他们关注社会变迁,关注时代的跃动,把思考的表达融入到每一个篇章中。我们在这个作品中看到了团队的真诚与理性,也看到了他们的情怀与责任。 那么怎么看这部作品呢?我觉得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是一首凝固的现实诗篇,它描述了宁海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它吟唱了数年发展的艰辛与成就,它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宁海的故事,它以工整的镜头展现了宁海的风貌,它用优美的文字历数宁海的过去与今天。对于后世而言,它具有历史价值;对于当代而言,它具有现实意义。梳理过去是为了揭示现在,总结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 《人意山光》是宁海人艺术与智慧的结晶,它的记述与思考将引领人们考证过去、思考现在、憧憬未来。 一次汇水添薪的电视壮举 胡瑞庭(浙江省记协副主席、省广电学会常务副会长):30集人文风光艺术片《人意山光》我还没全部看完,但看了以后确确实实引人入胜,真的是浏览了缑城春秋。从历史的人文上全面了解宁海是第一次,为锦绣宁海所吸引和叹服,并且被宁海台这一壮举和创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及专业精神所深深感染、感动,倍生赞佩和感触。 我体会最深的是:虽然是一部尝试性的县域电视志,但却是一次汇水添薪的壮举。一个是用声形神色兼备的电视来编撰县志,这是一种既大胆又极高挑战的尝试。《人意山光》证明虽然这是涓流卷火式的技术再现,但因它是立体的、具象的、生动的、丰满的,以至鲜活的,因而是独具叙述功能、传播功能的。宁海自西晋建县1700多年,人文以纯、风雨多彩、古迹传说遍拾皆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极为丰厚。一条河、一座山、一片海、一个岛、一棵树、一口井、一幢房、一款小吃、一桩民俗、一种民间艺术等等,无不像一个个历史老人向你述说着千年的传说、百年的故事。宁海人文荟萃,既有远近闻名的缑乡之雕、相传久远的十里红妆、独具特色的布袋戏,更有为宁海百姓请求减免税赋宁愿五马分尸而引为传世楷模的明代县令陈长官,宁愿株连十族不为燕王草拟继位诏书的耿臣方孝孺,敢于率领百姓反抗反动洋教横行作恶的乡村秀才王锡桐,誓死如归带着镣铐痛斥反动法庭的当代革命志士柔石,还有做人追求率真处世、从艺追求高风意识的国画大师潘天寿,著书立说的还有胡三省、诗圣舒岳祥等等。 这个片子就是线路图 陶广平(浙江省广电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看到了宁海电视台的《人意山光》,感触很深。我从事评奖工作十几年了,看到这样的节目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媒体也像温家宝总理说的有尊严,荧屏也应该有尊严,看到这样的节目,就觉得这就是有尊严的荧屏。我们在营造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自己的理想,弘扬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主流媒体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宁海县能把这样的片子拍得那么长时间,坚守、创新,现在最难的就是这种坚守和创新。 这部片子,为我们县级台办好栏目、办好节目、培养人才提供了好的样板。 我们一直讲新闻立台、文艺强台、特色兴台、工艺美台,县级台是我国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经济创收不像省市台那样财大气粗,人才也不是那么多,但宁海电视台把这个节目做得那么精致,的确很不容易,体现了我们文化栏目很有实力,我感到有三点:第一要有好台长。领导者对文化事业、广电事业要有挚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二要有好台风。对电视业务的忠诚度要高,业务的钻研度要深,同时有团队精神,有奉献精神。第三要有好的台柱子,就是好的骨干。同时也有几个意识:抢救意识、寻根意识、独立意识。独立意识这点最感动。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评奖,比如说有些电视台作品很好,但它是请了外援搞出来的,而《人意山光》是独立完成的。 最后一点,它为我们研究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幅线路图。宁海建县历史很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这个片子就起到了线路图作用。同时可以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所以说宁海电视人做这样的事,也是功德无量。 宁海广电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陈方柱(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频道总监):今天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名义,来开一个人文系列片的研讨会,并放在宁海来开,我感到很惊讶。现在大家都在讲文化,是不是有这么个意思:把这个题目放到这么高的层次来研讨,是一个认同和赞赏。 我觉得《人意山光》拍得很好,前几年出来的第一部片子,就拿到我们频道播过,当时我就觉得很好。现在作为宁海的文化精品工程已经完成了,在宁海广电史上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我们要探索一下像这类题材,以后到底要用什么机制去运作?譬如采取公司化、独立制片人等等更加社会化的运作,以及制播分离等,我觉得可以探索。拍这样的片子实在是太花心思了,大功告成了,大家才可以庆贺、探讨。 我非常赞同徐明明副总裁的意见:把它的作用发挥好!我下功夫的东西,怎么才能装到人家的脑袋里边去?这太重要了。如果拍好弄好就放在书架上作为精品珍藏在那儿,就没意思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另外,我表个态,如果《人意山光》挑几部到我们频道播出,我是非常欢迎的! 一部经典的宁海乡土文化教材 徐明明(宁波市广电集团副总裁):对这个片子的意义有三句话感受:第一,它创作了一部可以传世的宁海地域文化影像断代史,或者叫影像志。第二,它体现了一代宁海广电人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感、责任感。第三,它完成了一项足以载入宁海广电史册的文化工程。我建议能不能再做个三件事。就是再花三年时间,进一步发挥这部片子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进一步发挥《人意山光》文化传承的作用。第二是进一步发挥这部片子宣传宁海、推介宁海的作用。第三是进一步发挥作品的文化旅游作用。 也是一部优美、大气的散文集 杨东标(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原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今天机会非常好,听到了许多电视专家高深的见解。我觉得宁海电视台花6年做这部艺术片,非常成功,刚才有老师讲是一个精品佳作,我想这样的称赞是不为过的。首先它是一部出色的人文风光片,它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宁海这个县城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有深度有厚度,有时间有空间。我当时就觉得非常优美,画面是优美的,解说词是优美的,艺术化地展开了宁海风貌。宁海人看了非常亲切,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外地人看了,原来不了解宁海的,或者了解不多的,可以加深了解这块土地原来是那么沉重、那么漂亮、那么灵秀,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去回味。 片子拍得很精美,画面、声音、色彩、解说词都体现了编导的精心构思。刚才朱老师说了,台不在大小,中央台、地方台各有所长。但我还是要讲,一个县级电视台要拍出这样的片子,他们不容易。为什么,他们条件有限。他们的主创人员都那么年轻,有些好像刚刚从学校里出来,但充满了激情。他们功夫花得很深,比如说《柔石》,我写过一部书,叫《柔石二十章》,我们宁海好多人,包括宁波好多人都写过柔石的书。我觉得拍柔石不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去一次,你怎么拍?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你的情感会受到极大地冲击。现在我们看到的片子,足迹就到了这个地方,这点我很感动。有些山水风光镜头,感觉有航拍的效果,是站在高山之巅拍的,蛮成功的,要祝贺他们。 借这个机会,我想说它不但是个风光片,同时是个很好的散文集。我的身份主要是作家,从作家的眼光看,是很好的散文集,值得称赞。这部书每个专题组成都是三个部分:解说词、编剧感言、编导手记。县里主要的几个作家都参与了撰写,主要还是黄敏为主。第一是作者对所要撰写的题材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是前提,有研究才有激情,才有表达的资本,要把宁海的文化历史通过画面、解说词反映出来,必须花很多的精力和功夫。其次作者要有创作拍摄的硬功和感受。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字涵养、文化智慧、文学灵感。具备这三条,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写得得心应手。后边的小品文写得非常漂亮,风格优美、清新、放松,没有人造斧凿的痕迹,这个不容易。当今作家做文章“作”的味道很浓,这个团队没有,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悟和清灵的文笔较好地结合起来,写得很不错。 (褚亚敏/记录一土/整理) |
录入: 赵维华 责任编辑: 赵维华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