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文化员到高校兼职教授 |
——记前童镇文化站站长蒋善学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4-06 09:20 |
日前,全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聘任我县前童镇文化站站长蒋善学为兼职教授。一个从乡间小道走来的基层文化干部,以几十年不懈的励志精神,终于站到了高等学府的讲台。这是我县基层文化干部身兼高校教授的“第一人”。 蒋善学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喜爱赋诗填词,组诗《今日乡村》和散文《灵魂的激情碰撞》分别获得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一等奖、三等奖。他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造诣匪浅,“书法直条”和“葡萄小鸟”等书画作品多次刊登在《美术报》上,并在省、市屡获大奖。论文《浅议前童鼓亭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等,获省群艺馆二等奖。他对儒释道的研究解读也颇有见地,《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讲义,从农村文化站一直讲到大学课堂,广受听众好评…… 蒋善学56岁,格子衬衫加牛仔裤,使他显得精干利索,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显嫩”。说句实在话,打动记者的,倒不是他的一大摞获奖证书,因为许多农村文化干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也能来几下。打动记者的,一是蒋善学的坚持,能40年如一日,耕耘在农村的文化阵地上;二是蒋善学的用功,他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干劲,完全可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形容——历年来,他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 初出茅庐捧了个全省先进回来 1975年,年仅19岁的蒋善学,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和文化功底,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从村团支部书记提拔为岳井公社对岙洞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主持全面工作。 新官上任三把火。蒋善学先清理集体资金外借账,使10年的财务难题一朝廓清;继而,他办起对岙洞吹塑厂,利润达到40万元;第三步,用日渐丰裕的村收入,造了一所学校,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影剧院——这,应该是他农村文化工作的滥觞之作。 蒋善学的苦干和能干,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当时的长街区企业办公室和岳井公社文化站,都争着要他。论前途和实惠,肯定是企业办公室占优势,但蒋善学有一种文化情结,他毅然选择了岳井公社文化站,当了一名文化员。 当时的岳井公社文化站,除了有一块牌子,一无资金,二无队伍,甚至连一间落脚的房子也没有。一切都得蒋善学白手起家。 蒋善学决定从房子入手,先建立一个文化阵地。1982年,岳井公社新办公大楼落成,一些老房子腾了出来。蒋善学想方设法向领导要来了房子,但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地方漏雨严重,有的快要倒塌了,单维修费用,就要三四千元。为了筹集修房款,蒋善学走群众文化群众办的路子,把房子辟成一间间活动场地提前向社会公开招标,一下子吸引了八九个项目、2万多元资金。为了节省开支,1983年春节,别人都回家过年了,蒋善学却留了下来,在老房子里扒啊,挑啊。窗外北风呼啸,蒋善学却干得大汗淋漓。历时好几个月,清理出的垃圾有20多立方米。然而,蒋善学家里的2.5亩早稻却荒芜了,1.5亩成熟的西瓜也烂在地里,家里还捎信来,花700多元钱买来的鱼苗因没有及时放养而被大水冲走!他心疼啊,但也顾不上这些了。 1983年7月1日,凝聚着蒋善学心血的岳井公社文化活动中心终于开张了!图书阅览室、老人之家、青年之家,幼儿活动室、溜冰场等人来人往,人们在这里读书看报,唱歌跳舞、溜冰打球,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据不完全统计,到年底,累计有3万人次到这里参加各类活动。 1984年8月,全县文化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 1986年11月,宁波日报头版刊登了《岳井乡因地制宜办文化》专题报道; 这年年底,岳井乡被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
录入: 吕宝骅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