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梅膨大剂”说起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7-13 09:27 |
●王方 今年杨梅上市季节,网络上突现一条微博,称余姚、慈溪两地的杨梅都喷了“杨梅膨大剂”。该微博不但被大量转发,其内容还被一些媒体引用,果农叫苦不迭,而本来就对食品安全如“惊弓之鸟”的消费者,更是一片恐慌。 眼看今年的杨梅就要重蹈去年“毒香蕉”传言的覆辙,幸亏有关部门反响快,省农业厅紧急组织专家赴余姚、慈溪调查,并对杨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地杨梅并未喷洒膨大剂!专家还进一步表示:杨梅不具备使用膨大剂的条件。 随后事件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该博主再发微博,承认内容虚假,向果农和网民含泪致歉——原来,此人为衢州人,在余姚工作多年并安家落户,自己和家人都十分喜欢吃杨梅。其父母在市场上买来几斤杨梅,此人觉得该地杨梅一直较小,而这几斤却颗粒很大,而且放了一天也没坏,就怀疑被喷了药水,遂上网以“水果、增大”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看到膨大剂有类似功效,就想当然地认为果农对杨梅也下了“毒手”…… 这些年来,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类似的传言或谣言也一再发生,如影随形。客观地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引起重视,得感谢这些传言,如“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而一些凭空捏造的谣言,则令农户和产地损失惨重也是事实,如“毒香蕉”谣言,使整个海南的香蕉产业遭受重创,其影响还扩散到了国外,使老外几乎对来自中国的香蕉都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怀念改革开放前的食品,认为那个时代的食品是绿色安全的。但据《新周刊》披露: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有绿色食品的概念,改革开放前的污染和农药残留,其实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人们为什么认为现在的食品“特别不安全”呢?这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单纯追求温饱而是更加注重品质;同时,也因网络媒体兴起了,所谓“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得以一一被曝光,同时许多谣言也借助网络平台风起云涌——这怎么看,也像过去的食品“特别绿色”了!就拿我家来说吧:改革开放前,买米统一到国营粮站,自己拿袋去装,既无保质期也无水分含量说明,不知道这米产于何时、何地,该如何存放、又可放置多长时间,而更不知道在南方高温潮湿地区,若无良好贮藏条件,大米的保质期仅有3至6个月!以前的人只图“肚儿圆”,没那么讲究,也不了解食品的“讲究”是什么样儿,再加上那时压根儿没有网络,因此觉得“以前的食品更绿色”了。 至于农药残留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真如人们担忧的那么严重吗?《人民日报》曾刊文:我国已先后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更安全。同时,从监测实例来看,我国农药残留超标率,也正在逐年下降! 如果有人对权威媒体的数据“老不信”的话,再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丈母家在深甽,有一次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丈人闲聊,问其蔬菜等农产品是否经常喷洒农药?老丈人笑了:蔬菜多少钱一斤?农药多少钱一斤?农民不是傻瓜,会算这笔账。为了几元钱的蔬菜,去打几十元的农药,还不如由着虫儿去吃呢!当然,老人家的蔬菜主要自吃,少量上市,嫌贵不洒农药,不具有典型性——从这个角度看,农资涨价尤其是农药涨价,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哩! 所以说到底,食品风险的根源,更多是诚信缺失。以至于社会公众一提到食品,就联想到安全;一提到食品安全,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几分真的传言和纯属胡诌的谣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增添了消费者的恐惧,也更加重了农户与产地的损失! 最后说一句:我们消费者自身,有时候也是有毒、有害食品的帮凶呢!此话怎讲?你想想看:我们如果不是万众一心地专挑黄的黄鱼、甜的西瓜、清爽的龙虾,何以会出现涂了金粉的黄鱼、打了甜针的西瓜、用了洗虾粉的龙虾?许多时候,追求完美恰恰得到了缺陷,崇尚精致偏偏选中了伪劣——这也谙合唯物辩证法原理。 |
录入: 童燕萍 责任编辑: 童燕萍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