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一场雨说起 |
●王方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8-10 08:08 |
刚刚消停的“海葵”台风,宁海平均日降雨量达221毫米,胡陈乡更下了500多毫米的暴雨,但城区却未见积水,更没死一个人;有不少树倒了,但那是风的缘故。这说明:我们城区的排水系统,是“给力”的。 回想7月21日,北京那一场暴雨,平均日降雨量为164毫米,城区最多,也只有212毫米,却死了79个人。偌大的北京城,“处处有海景,地铁现瀑布、人人成北漂。” 在北京一片汪洋泽国中,建于明朝的团城公园,却如汪洋中的孤岛,湿了地面,但没有积水——因为600年前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很“给力”。同样,被网友称为“最不怕淹的城市”青岛,因得益于德国人建城时铺设的排水管,从来没有“水漫金山”的惨剧上演。古代人、外国人造的排水系统,就是比现代人造的“结滚”! 此话有点片面。翻开宁海县志,就可发现县城的中心地带,就从来没有被淹过。我记得,1988年宁海“7·30”洪灾,日降雨量达400多毫米,县城的最高水位,淹到南门解放路华侨餐厅一带,城区中大街一带的中心地带,也未见被淹。当然,这里有宁海县城是“山城”的特殊原因。县城的中大街,宁海人称为“鲫鱼背”,地势最高,俨然一“分水岭”,排水往北有颜公河,往南有洋溪——这跟处于华北平原的北京,不能简单类比。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老县城的排水系统,是“给力”的! 说县城的排水系统“给力”,除了县城的“山城”地貌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解放初,中央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宁海是农业县,大办水利年年不辍。黄坛水库的水,可一直引到县城西门水亭庙一带,再转中大街大渠,直出东门,灌溉“东角洋”的万顷良田。这一脉工程浩大的灌溉渠,到1970年代,盖上水泥板,就是现在的西大街、中大街、东大街的下水道。网上说青岛德国人造的下水道宽3米,高2.5米,我没有见过。但小时候对宁海这一脉灌溉渠道的印象,总之是又宽又高——因为我们一帮小鬼,时常在渠道内玩水,从这支渠道潜水钻到那支渠道,是常有的事。由这样的灌溉渠道改成的下水道,自然是又宽又高的,排排水,自然不成问题。第二,县城早年间,是有很多湖泊、水塘的,西门有泊所塘,东门有王家祠堂边的无名大水塘,北门有蒲湖,南门有樟树潭……这些湖泊、水塘,涝时纳水,旱时灌溉,是天然的“调节器”,也能滞蓄一部分洪水。还有,早年间,县城大北门外,是一直连到梅林的大片水稻田。中国的水稻田被外国人称为“长江三角洲的人工湿地”,按老外的测算,1小时能渗入1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削洪作用十分明显;还有,早年间,县城的外围,是环城一圈的护城河,这边水满,可涌到那边,互通有无——这样的地势,这样的多点支撑,终于撑起了县城这块“不沉的陆地”。 当然,我这样比,并不是说宁海人自古以来就比北京人高明——人家是皇城,首善之地嘛,高明的人多了去了,还怕比不过宁海这个“山隅海角”之地?报载:“7·21”北京大雨,水漫金山,但北京二环以内就没有被淹、或者被淹也不严重,绝不至于死人!为什么呢?北京二环以内,是典型的老城区,四合院多,地面铺的是方砖,能渗水,加之此地的下水道,是元朝首席科学家郭守敬规划设计的,很宽畅。而二环以外,是逐年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开发区。无情的事实是:由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献礼工程、首长工程……导致我们的城市建设只重地面,不重地下;只重城建,不重市政;只重眼下,不重长远。乃至于下一场雨夺命79条——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确实不如古人、洋人。 宁海由灌溉渠改成的下水道又高又宽不怕淹,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为什么呢?如果一开始就想好了排水系统要又宽又高,那为什么不干脆学人家巴黎“一步到位”,不但排水道又宽又高,旁边还附设“共通管”系统,举凡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电力、电信等一塌括之的管道都排列在旁,要改线、要检修,那可谓手到擒来,何至于日后这边埋管、那边挖洞,恨不得给马路装拉链?可见,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前瞻性”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呐! 俱往矣,宁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用“白驹过隙”来形容也不为过。新城区好哇,开发区流光溢彩哇!但我有一点隐隐的担忧:因为县城大北门外,连片的水稻田“人工湿地”不见了,代之以大马路、大工厂。这些“硬化地面”,下大雨时,不但自己那点水渗不下去,还要把自己这部分水排向四周,壅高周边的水位呢;还有,这些新区的大多数下水道,我亲眼所见,是铺一些水泥管筒,直径一般不超过50厘米,不但不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畅游其间,怕是连狗都钻不过去呢!一下大雨,隐患可想而知。我想说的一句实话是:如果今后下大雨县城被淹,老城区肯定不会淹,要淹就淹新城区——那里,和北京一样也是一片平原呐。 鉴于目前县城四周的护城河、湖泊、水塘大多被填埋造房子,我县新出台的五年规划决定在城北掘地造湖,建一个调蓄池——这在寸土寸金的县城,搞这样一个花钱不赚钱的项目,是需要有远见和胆魄的。这不但是防患于未然,而且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