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千里 |
——记岔路镇湖头村党支部书记葛民春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08-28 07:37 |
勇挑重担不畏艰险 近年来,在葛民春的带领下,湖头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整合政策资源,成立枫林农牧专业合作社,改造吴家塘茶场500亩茶叶基地,完成低山缓坡开发200亩,完成三面光渠道3条、基本农田建设200亩,完成花园至学士坪资源型机耕路建设等等。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由于通往村留山地的道路崎岖不平,山里的资源无法得到很好地开发。去年6月,葛民春就想要修一条资源型机耕路,但钱从哪里来?路又该如何修?葛民春多次到镇有关部门咨询,他的想法得到了镇里的支持,经过他的努力,终于筹措到了修路所需的13万元资金。葛民春的一条腿由于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每走一步都会疼痛,自从打算修这条机耕路起,葛民春就常常拖着病腿,亲自和技术人员上山勘查地形,探讨修路方案。没想到,路才开始修没多久,就跟别的村产生了纠纷。原来,这条机耕路要通到湖头村的山地,就必须要通过邻镇某村的山地,该村部分村民不明情况,误以为这条路通过他们山地,就是要占用他们的山地,于是开始阻挠道路施工。 葛民春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那个村子,与当地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工作,告知他们这条路修好以后,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湖头村。“你们村的山地原本也没有机耕路可以通到,如果这条路修好了,你们村山地出产的物品,也可以通过这条道路运送出去,使山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他这样对该村村民说。经过葛民春和该村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很多村民被说服了,但还是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同意道路继续施工,并将这个问题反映到了县政府,要求县政府出面阻止这条道路的施工。为此,葛民春先后四次前往县政府说明情况,他冒着酷暑,从县政府办公大楼一楼到四楼,上上下下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最终,他的诚意感动了县里领导和那些村民,在县政府的调解下,这条道路最终顺利完工。到现在,该村的村民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条机耕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不好意思,纷纷说幸亏葛书记和村干部的坚持,不然这条路还真的修不起来了。 致力发展廉洁奉公 从甬临线拐进通往湖头村的道路,首先看到的是一幢幢崭新的厂房,宽阔的水泥马路,这就是岔路镇湖头工业园区。说起这个园区,岔路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个园区能顺利落户,葛民春书记的功劳还真不小。 2004年岔路镇在筹建湖头工业园区的时候,征地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当地村民大部分世代都是农民,恋土意识强烈,都认为他们是靠土地吃饭的,没有了土地,以后该靠什么生活,再说工业园区建成了,给村里也带不来多大好处,心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去用来建设工业园区。而葛民春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改善村民收入、改变村庄面貌的好机会。葛民春认为,工业园区在村里落户,不仅仅被征地的农户能一次性得到一笔收入,而且将来企业进来后,他们也需要工人,那村里的劳动力不就可以进入企业工作了吗?这总比在地里刨食收入高多了。想明白了这一点,葛民春带着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解决村民的疑难问题,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又找上了有落户意向的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并向企业负责人推荐村民到企业工作。葛民春又提出要以就业培训为重点,通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把40-50岁的农民作为重点对象采取村企合作、定向培训等方式,努力实现农民培训与企业招工的“无缝对接”。通过葛民春和其他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湖头工业园区所需260亩土地顺利征用,16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目前年产值达到2亿元。湖头村先后组织了183人参加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等系列培训班,其中100多人培训后到企业工作。 葛民春今年已经70岁,1983年开始担任村干部,2002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算算已经从事近30年的农村干部工作了,他却从来没有利用当村干部的机会给自己或者亲属谋福利。 在湖头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有一件事给岔路镇和湖头村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葛民春的儿子看到工业园区建设得红红火火,大批企业准备入驻,而他这几年在外经商,手里也有一些积蓄,就想在园区买一块地来办工厂。可是,他刚把这个想法跟父亲一说,不想葛民春却严词拒绝了。他说:“我当村干部,不是为了自己或者是亲属谋福利的,现在工业区土地这么紧,只要我在这个村当干部,就必须要先满足其他企业的土地需求,不会考虑你的。” 近几年来,以葛民春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展了村水泥路面硬化、农村电气化改造、自来水改造、卫生厕所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村庄环境和村民养老、医疗保障有了极大改善。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