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耗费了7年光阴以及10万大洋的宅子用工浩大,工艺考究,而对于顾鸿章来说,这宅子更是他毕生情感的一个寄托。期间,他不辞辛苦地从海外带回建房所需的种种建材:水泥、瓷砖、玻璃、铁栏杆、做下水管用的铅皮等。他将自己在闯荡南洋时对耳濡目染的西方建筑风格的理解和体会,与从小熏陶出来的中国传统木匠手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这所宁海独一无二的宅子。
抗战胜利后,年逾花甲的顾鸿章把菲律宾的公司交给大儿子经营,自己则回到这所历经7年建成的顾宅颐养天年。在随后的日子里,由于历史的原因,顾宅几易其主。从1951年顾鸿章和他刚刚结婚的小儿子顾人麟夫妇被逐出顾宅起,顾宅先后成了宁海城郊公社和宁海城关镇政府的办公用房。特别是“文革”期间,宅内的建筑设施及建筑构件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直到1976年落实政策后,顾鸿章的小儿子顾人麟多方奔走,才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宅子。而此时,顾鸿章已在离顾宅并不太远的水角凌路安置房里去世了。
顾鸿章没有在耗尽心血的顾宅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但他却无意间为家乡宁海留下了一笔建筑上的宝贵遗产。在现代都市越来越千篇一律的建筑中,顾宅的独特风格,让它愈来愈显得弥足珍贵。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让人们通过它所呈现出的实体形象直接地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仍完整保存的顾宅无疑还在成功地延续它在建筑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