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道地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6-17 09:37 |
在长街村后的三山(王家山、谢家山、张家山)脚下,有一座闻名于宁海东乡的豪宅,它坐西朝东,俯视全村。尽管在它的屋脊瓦楞上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在它的周围又矗立起高大的新楼,但它却自有一种凛然的威严气势,赫然夺人眼目,无论远观近视,均令人不敢小觑。它就是谢铭甫(人称三老爷)的旧居谢得利堂,俗称谢家大道地。 从长街村后街往西,经一条卵石路拾级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谢得利堂五花山墙翻卷的翘脊,翘脊上的鱼化龙堆塑,会让你惊异于那种古朴却雅致的美。然后是以半人高的红色条石打底的峭拔的山墙,和以红石为框、门头上有砖雕的台门门楼。台门门头上第一层砖雕刻有“观图”、“老叟童子”、“百岁宴”、“坐爱枫林”等图案,第二层则雕着“驯鹿梅花”、“儿孙绕膝”、“劲松雄狮”。由于雕刻实在精美,在破“四旧”时,群众不忍将之凿去,而以石灰抹平砖面,才使这些砖雕得以完整保留。在台门的南北两侧,各有一门,北边门朝东,南边门朝北,分别通往南北边厢。南边厢为单檐平房,北边厢为重檐楼房。 谢得利堂是宁海城乡惟一一座主体建筑除边厢外,均为重檐硬山顶的二层四合院建筑。它的东南西北四条屋脊回环相衔,吻兽翘脊,鱼龙堆塑,煞是好看,俗称“四檐齐”。主院有倒座三间二弄,厢房各三间,正屋三间二耳房。两厢和正屋廊道均有粗壮廊柱,廊柱牛腿上木雕的倒挂狮子和倒挂鹿等构件虽已残缺,但仍可见其刻作之细腻。尤其是正厅双步梁上的木雕,人物众多,形象栩栩如生。正屋廊柱之青石柱础呈圆鼓形;两厢的呈花篮形,上面分别刻有如意、蝙蝠等吉祥图案。 经正屋廊道往南北过一跨院,各有一座面阔四间的单檐平房和重檐楼房,那里有全院最精美的石花窗。四扇雕有龙纹变体的福禄字样的石花窗,和一扇雕有飞凤图案的石花窗,造型别致,雕工精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使人心动。北跨院保存基本完好,南跨院已有部分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长街旧时号称宁海的粮仓。在农业社会里,谁拥有田地越多,就意味着谁越富裕。因此,在以山地为主的宁海,拥有一定规模田地的长街向来就是该地比较富庶的鱼米之乡,这从“长街”这个地名上就能看得出来。长街豪门富户众多,上档次、上规模的民居建筑自也不在少数。但像谢得利堂这样的建筑,无论从其建筑规制,还是从其建筑工艺来看,不仅在长街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宁海其他地方,也并不多见。 关于谢得利堂的建造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此宅与谢氏宗祠同年而建。据宗谱记载,宗祠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说该宅建于谢氏宗始祖墓重修之年,即同治八年(1869)。三说该宅在谢时回老人出生那年建造,乃是光绪十六年(1890)。而据谢铭甫的孙子谢雪创回忆,谢得利堂应是其曾祖父所建。经查,谢铭甫之父谢康标生于道光十年(1830),谢铭甫则生于光绪元年(1875),后过继给其叔父康皓,康皓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据此并结合建筑本身的风格推测,谢得利堂应建于清朝中晚期,距今大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谢得利堂的出名,除了它建筑上的“四檐齐”别具一格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主人,人称“三老爷”的谢铭甫先生。谢铭甫一生从未当过官,却是威震宁海东乡的一个人物。传说当时长街有一盐缉司,为官清廉,要调任离开宁海时没有路费,向长街的各大店家借钱,均遭拒绝。后求助于谢铭甫,谢慨然答应,马上卖了五石谷田,将钱给其作川资。盐缉司铭感于心,回乡后不久,恰好其侄要到宁海当知县,就托他报恩。于是,新知县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坐轿到长衔拜访谢铭甫。一番长谈之后,知县发现谢铭甫为人忠厚、可靠、公正,遂委托他全权代管宁海东乡之事。从此,谢得利的厅堂里,几乎夜夜灯火通明,坐满四乡八里来此说事讨主意的乡绅百姓。谢铭甫一般并不多言,只是默默地听着,直到听见他认为可以接受的意见或建议,才予以首肯;而那一个被首肯的,十分高兴,做起事来自然就认真负责、劲头十足了。一座原先充其量只是豪华民宅的谢得利堂,一时间竟成了宁海东部议事参政的政治中心。谢得利堂正厅宝壁的六扇屏风上有用泥金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如今字迹都已模糊了,但遥想当年,在明亮的汽灯烛火下,这宝壁的金光一定曾令注视者目眩不已。 从中堂出正屋,是谢得利堂的后花园。与庄严的前厅不同,宜人的后花园该是威严的三老爷释放温情的另一个空间。在花园高高的石坎围墙上,爬满了葳蕤的爬山虎。围墙外是矮山,山上有合抱的老树和绿油油的菜地。围墙根有一口半边井,不大,也不是很深,可据说谢家的风水就在这不起眼的井里:民国时期,谢铭甫的儿子谢渭清就曾任过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解放后土地改革时,谢得利堂的房屋分给了村民。由于谢铭甫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地主,加上长街的民风本就淳厚,谢得利堂在历次运动中倒没有受多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它有部分门窗虽被廉价卖掉,但整幢建筑的主体仍保存完好,尤其是这后花园,更被拾掇得温馨依旧。 风水井的井栏是重新修过的,但井水已没有往日的清澈,院里的大多住户也不再是谢铭甫的后代。正是午饭时间,在谢得利堂每家住户餐桌上萦绕着的是很平民的气息。惟有那南厢檐头上的彩色人物灰塑,还依稀可见这布局繁复且规整的谢家大道地昔日生活之精致。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