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里的故事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7-19 08:59 |
立案窗口故事之:记得那一声“谢谢” 任琼 经过昨夜一番辛苦地“蚂蚁搬家”之后,今天上午,我们终于微笑着坐在焕然一新的诉讼服务中心办公了。 一位常来立案的诉讼代理人一进门,就笑着对我说,“现在变得不一样了,有了电子叫号机,看来我慢慢坐着等就好了。”我微笑着说:“可以先在旁边的休息区等候。”整个上午,立案窗口都显得安静而又有序。 回想起两年前,刚刚考进法院时,我被分配到立案窗口工作。一切都是刚刚开始,那时的立案大厅仅有4个窗口,前来办理保全、立案登记、咨询、缴费、申请执行的人络绎不绝,嘈杂得像菜市场,我也常常弄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立案庭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我们的桌子上永远都堆着一大叠的诉讼资料,一起毕业的同学打电话联系我时,总是调侃说:“你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 记得有一次,一位农村大娘前来立案,她很着急地告诉我:自己这些年辛苦攒的钱全部借给了一个同村人,结果,同村人跑了,钱打了水漂,这才找到法院。我告诉她,可以写一份诉状交过来。大娘为难地说:我不会写字。“那好吧,您说,我帮你写。”我想了想,那就口头立案吧。 大娘絮絮叨叨地说着经过,“大娘,您还是先把借了您钱的人姓名和年龄告诉我。”我不得不打断她的话。 “他叫chen xing。”大娘用方言告诉我。 我开始犯难,这方言的音和普通话的字可是差得远了,这个“xing”到底是“兴”还是“圣”呢,又或者是其他的字,“要不您写一下,到底是哪个字?”我说。 “这我可不知道啊,我也不会写,我只知道村里大家都这么叫他。”大娘着急了,嗓门也大了起来。 “您看,您现在连被告最基本的名字信息都不知道,这怎么立案哪?”我对大娘说,“要不您还是先去村里问一下,了解清楚再来立案比较好。” 大娘觉得无法立案,又着急又生气。留下无可奈何的背影,让我觉得很沮丧。 过了一段日子,我收到一封来自天台的邮寄过来的诉状,打开一看,原告曹某是来自天台的一名退休职工,已年过七旬。为了追讨18年前的一笔数额为1.1万元的借款,向我们邮寄了诉状。但是,这份手写的诉状存在不少差错,我马上拨打了曹某的电话,谁知,老人家耳背得很,跟他解释了很多遍,依然不甚明白。我决定寄一份诉状范本给他,方便他参考书写。 几天后,我收到了曹某寄来的修改过的诉状,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写在一张泛黄的宣纸上的感谢信:“非常感谢贵院立案庭同志对我的热情帮助……”文中还夹杂着繁体字,长长的一封感谢信,让我的内心变得充实而又坚定起来。 也许,在每天重复的工作和重复的解答中,1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会对我说声“谢谢”。但是,就是这一声“谢谢”,为我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