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 弹 |
张即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7-22 09:25 |
1 大概在七八岁的时候,陈宝国便随着父亲出入各种表演乱弹的场合,坐在台下,口袋里塞满了南瓜子和花生,耳朵里充斥着台上演员高亢的唱腔,这种热闹而粗犷的戏曲表演形式,自小便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了十六岁,他终于进了乱弹班子,开始学习乱弹。 乱弹曾广受宁海男女老少的欢迎 至今,让陈宝国仍记忆犹新的是他那位来自新昌的乱弹师傅王彩凤。王师傅有气管炎,平日里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病怏怏的样子,可一上了台,锣鼓声一响,她便马上有了精神,动作有板有眼,唱腔激昂有力。 那时宁海教乱弹的几乎都是新昌来的。其中有一个叫“三老”的师傅最为有名,是一个饭店里做工的,但宁海很多人的乱弹都是他教授的。陈宝国说,乱弹并不难学,因此它的学习周期也并不长,一般都在半年左右,最多一年,如果这个时间仍掌握不了,那就只能打道回府了。 和别的戏曲种类一样,乱弹演员也要练习云手、踢腿这些基本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唱腔,唱腔是口传的,师傅一天教你一段,你必须牢记,如果记不住,是要受到师傅责骂的,因此,学乱弹要在课外下狠功夫。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样,学得好的,很快便能上台演个角色,学不好的,只能在旁边当小兵小将,凑个热闹罢了。 陈宝国对于乱弹表演是有天赋的,很快,他便上手,可以登台了。那个时候,他个子小,便开始扮演小生、文武花旦。那是他最初的表演生涯,站在台上,看着黑压压的观众,起初,他也备受压力。但一旦进入了表演的状态,他开始觉得那是一种享受了。 2 王万里是宁海平调“耍牙”绝技的第四代传人,谈起乱弹,他也是如数家珍。 从历史上看,民国后期是乱弹发展的鼎盛期,在当时宁海的演出市场中,乱弹是最受欢迎的戏曲形式。那时,宁海有各种规模的乱弹戏班上百个。乡间一些较大的村落都会组织一个戏班,以唱平调、山坑调和乱弹为主,俗称“昆高乱”。在宁海,乱弹又有“紫云乱弹”(因当时平调戏班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戏班叫“紫云班”而得名)和山坑乱弹之分。当时,有名气的钱家岙乱弹就属于紫云乱弹,下金、桥下潘乱弹则是山坑乱弹。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宁海的乱弹班子一度销声匿迹。文革后,传统文化得以解放,宁海地区再次涌现出许多乱弹戏班,尤其是围绕在城区周边的乡村,几乎村村都有乱弹班子。如原城关地区的白峤村,一个村就有两个乱弹戏班。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乱弹日渐衰落。直至今天,乱弹由原先的戏班演唱转向民间吹唱班,主要出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吹唱及闲暇戏曲欣赏中,舞台之上,已少见踪影。 3 宁海乱弹擅演国戏,一般演出武戏,强调戏曲武功,而表现儿女私情的剧目少有。可能正是这种题材的选择,相比较别的戏曲形式,乱弹要显得更加粗犷和闹猛,也更受普通百姓的喜欢。 陈宝国说,那时的农村办戏班子,都是表演乱弹的。宁海乱弹的剧目很多,传统的有《征东征西》、《杨家将》、《紫阳观》、《闹九江》、《北湖州》、《薛刚反唐》、《单刀会》、《双狮图》等,最有名的代表作是《朱砂球》和《龙虎斗》。乱弹的剧本多数只有纲目而没有具体台词。演员知晓剧情梗概,便可自由发挥。但乱弹戏曲形式固定,在剧情发展过程中,通过上下场或独白,使剧情得以连续。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乱弹演员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王万里(左)和陈宝国(右) 那时,村子里的乱弹班子时常会接到别的村子的表演邀请。当时的演出是没有报酬的,对方只提供饭食。当然,出去表演,村里是计工分的。但大家也并不是为了这些工分而去,更多的是凭借对乱弹的一种热爱。陈宝国很难描述表演乱弹时的那种真实感受,他只是觉得在台上的那一刻,让他获得了一种极为真切的存在感。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