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牛奶,还让不让人喝了? |
涧泉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12-19 08:57 |
“喝过国外酸奶的人一定觉得中国酸奶匪夷所思:不知里面兑了多少面粉明胶和白糖。本宫已经忍无可忍了,决定自我拯救。现已喝上自家产的放心酸奶。底是瑞士奶粉,菌是进口酸奶,用电子煲的保温档发酵10小时,自然晾凉后冷藏,正宗阿尔卑斯山味道。”这是作家六六近日发布的一条微博。说实话,本人到目前为止还无缘得喝国外酸奶,口感和我们超市里卖的究竟有多大差别也无从判断。但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酸奶,甭管伊利、蒙牛还是光明都好稠啊,敢情还是添加剂的功劳,还有就是贵,一小盒基本都在3元以上。 据新华社消息,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一杯奶自“诞生”起,价格就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个中原因除了养殖成本及流通成本过高,检测成本也在5年内就涨了5倍。谁能想象得到,我国乳企的检测费竟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以伊利集团为例,2012年一杯奶从生鲜乳到成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飞鹤乳业甘南工厂每天12个批次产品的检测费用在6万元左右,仅这一个工厂一年的检测费用就要2000多万元。这是什么概念?照理,这样“密不透风”的检测项目和环节,牛奶质量岂止双保险三保险该是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保险才是啊!为什么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却仍要为不时曝出的早产奶、“加料”奶埋单。仍要发出天问“究竟该喝什么奶?”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检测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不是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原奶检测中重金属、黄曲霉M1、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等指标因为检验时间较长,企业为保障牛奶新鲜度,采用的是先生产、再检验的方法,而这样的“事后控制”与生产实际不符,你说能不能起到检测应有的作用?一旦检测不合格,“孩子都已经生出来了”,难道还倒了不成?只要没人喝出问题,没被媒体盯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办法让它合格。再如,为了通过国家新一轮QS认证,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动辄几百万元的检测设备。凡此种种,无不显示我们对食品质量的重视和把关的严苛,但这一道道关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卡住了质量问题,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市场规律,谁也不敢断言。最后,这些虚高的成本当然还是得由消费者来兜着。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牛奶出了质量问题,表面上是消费者喝了“毒”奶受了伤害,然而接下来必然是奶农受损失,奶粉检测环节增加,奶企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最后所有人都受害。中国牛奶为何这么贵?为何这么不让人放心?内幕已撕开,人们翘首以待的是问题如何解决。否则,揭开再多的内幕又有何意义呢?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