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记忆 |
文/胡琦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06日 09:35:39 |
20世纪80年代位于文化馆内的图书馆 许多热爱读书的市民都会有一些关于图书馆的记忆:今年71岁的市民金珠燕,从1994年开始就是县图书馆的忠实读者,至今不曾间断;73岁的市民刘欢喜从1995年的城关镇图书室开始,至今仍习惯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图书馆之于一座城市,是学习共存的场所,是文化建设的标志,甚至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世界图书馆事业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周代就有图书馆雏形出现,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是首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图书馆。 我县在解放后,于1950年筹建人民文化馆,并在馆内设立图书阅览室,于当年10月1日开放。1978年,图书馆正式建制,至今已走过近四十年。有一些人,以图书馆为家,一同和县图书馆走过了多年的岁月,为公共图书事业多年发展而默默付出。本期周刊就走进他们的图书馆记忆,见证三十年来宁海公共图书事业的变迁。 王兴满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在王兴满记忆中,县图书馆尚是解放前在城隍庙内的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室,不定时还会有人担着或是马拉着旧式书箱,送书到乡下,给当地群众阅读。 王兴满1982年从县广播站调动至县图书馆工作。当时的图书馆是县文化馆下属的图书室,有160平方米的面积,设有借阅室、阅览室、采编部。由于当时书籍分门别类也没有规范,王兴满任图书馆负责人后,当年就开展了图书的清点工作,总共用了20来天,7个职工日夜忙得不亦乐乎。 基于馆藏书籍管理日益规范,我县于1983年开始在全县推广建设乡镇一级图书馆,并逐步实现了乡镇图书馆的全覆盖。“随着各地图书馆办得有模有样,在文化馆内蜗居的图书馆相形见绌。”1985年,王兴满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决心要建座新的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位于文化馆内的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经过各方近3年的努力,当时省里先后下拨了2万元和3万元的建设资金。1985年,县图书馆新大楼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新馆选址在跃龙山,紧邻方孝孺读书处,和其遥相呼应。由于是头一次建设图书馆,我县建设设计方前往海盐、上海黄浦区、上海师大等地取经。1987年10月图书馆建成,还争取到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的馆名题字。 1988年元旦,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王兴满记得,当天赶来的男女老少市民将各个开放的部门挤得水泄不通,直到闭馆时才散去。新建图书馆建筑面积2315平方米,较旧馆的2小间外借室扩增到5个大间,还设立了报刊、科技、少儿、参考阅览室,以及多功能厅,规模在周边县市区遥遥领先。 1988年5月,王兴满担任图书馆馆长。随着各项业务相应完善,1988年底馆内共有藏书18861种、83076册,其中古籍20000册。收集到清光绪年间《宁海县志》和《宁海县大事记(民国成立前)》等一系列珍贵文献。当年共发放图书证4063本,年流通28654人次,39323册次。1994年,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在宁波市除了市读书馆外,仅我县图书馆获得此项殊荣。 为了加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图书馆创新策划了多项读者书评活动,编印《跃龙书评》,设立《图书与信息》专刊,涌现出一批阅读爱好者争相投稿。 20世纪80年代位于文化馆内的图书馆阅览室 在90年代影都、文化馆相继开设舞厅、卡拉OK厅后,图书馆也曾一度将多功能厅设立该项服务。“经费一直是图书馆运营的软肋,想要采购好书好刊物一直都精打细算。”王兴满回忆当时在搬到新馆后,图书馆还开展多种经营赚取经费。 1996年,王兴满调离图书馆。在图书馆的那些年,他也是我县唯一一位全国图书馆学会会员。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