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童氏:崇学重孝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1月04日 09:23:17 |
记者周韵健通讯员严洁 耕读传家 前童素有“诗礼名宗”之称。早在明初,童氏先人就筑“石镜精舍”,以聚六经群书数百千卷,礼聘方孝孺先生课教子弟,并题写“诗礼名宗”匾额。自此,“读书不求闻达,亦足变化气质”,便成为童氏先人信奉的要旨。到了近代,前童镇又成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文化上的先者,造就了追求光明和知识的民风,辛亥革命浙江省首任临时都督童保喧、民国和建国后首任县长,均出自该村。童氏先人获取功名者202人,目前共有教授、书画家、作家、表演艺术家、医学家、高级工程师等百余人。 前童人好读书,源于“耕读传家”的族训。在古镇内的童氏宗祠,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刻有童氏先祖伯礼公遗训,教育童氏后人要“读书耕田、奉公完课”。在《宁海塔山童氏族谱》内,记载有10篇祖训,希望后人要谨记八德、勿忘祖训。“吾之子孙,有天姿粹美者,必以读书为先,果能发愤砺志,留心古人,不惟功名可期,亦足变化气质。”(摘自《宪仁公遗训》),前童先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仕,希望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凡宗人居官,当思爵位锡之国恩,俸禄出于民脂,务须忠勤清慎,上不欺君,下不虐民,方昭无忝厥位。如莅任贪酷,非身其祸,子孙必罹其殃。”(摘自《嘉言十二条以垂祖训》),则是嘱咐后人做官要忠君、清廉、勤恳。而明代大儒方孝孺更参与制定了体现儒学精华的“敦孝悌、秉忠贞、广言行、明礼义、达家邦”十五字训,成为了前童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前童的家规祖训不仅记载于族谱,而且体现在村庄的各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下来的宗谱、古籍、皇帝圣旨、匾额、对联、仕官录等,柱子上的一首首诗词,房檐下一个个祈盼吉祥的图案都无不反映了前童深厚的文化底蕴。 职思其居,又称“小桥流水宅”,嘉庆末年、道光初年由则堂公所建,是当前前童保留着明清原始风貌的古宅之一。宅地呈四合院,车门以柱石构成,朝东北大门顶上石坊书“职思其居”四字,下石坊书魏碑阴文家箴:“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诎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咂;廑俭成家,魏足法;山西坭闾,今旹气甲。”主人将家规祖训刻门前,抬头便可望见,教育子孙时时将“量入为出,勤俭持家”记于心间。走进职思其居,可见一个偌大的四合院。据村里的老人童富铎介绍,该处房子有两层,但中堂正上方直通房顶,不设楼板,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中堂上方走动,对下方的长辈、客人“大不敬”,是一种“礼”的体现。 转至另一宅院,大门上悬挂道光皇帝钦赐、浙江省学政所立“明经”匾额。左右两边的产柱上头分别刻有篆字“礼仪”、“孝悌”字样,体现了先祖童佩金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中堂上方悬挂有童佩金手书的“敦伦凝道”四字,教育子孙严守“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如今的童衍方艺术馆,也可见儒家文化的烙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多扇木窗上刻着的《朱子家训》成为了主人教子治家的家训。在另一处宅子前,一个镶在墙上的小小石窗也是深含寓意。只见石窗被镂空雕刻着猴子、豺狼、瓶子、蝙蝠、寿星等,寓意着和气生财、福禄平安。 真可谓,一字一句,谆谆教导;一墙一瓦,饱含深意。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