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26年,手编4万只篮子免费送 |
八旬老人乐做环保达人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2月26日 08:46:26 |
记者赵燕 前段时间,家住宁海小北门附近的不少居民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元宵节礼物——83岁老人俞德富送来的手工编织篮。俞德富老人说,提篮子买菜更卫生更环保。从退休至今,他已免费送出近4万只手编篮。 最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俞德富身板显得很硬朗。要不是十年前摔了一跤,身体应该比现在还要硬朗。现在除了血压、血糖有点高外,并没什么大问题。 老人说,自己八岁就放牛养活自己,是手脚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单位让他看大门,平时相对较为清闲,闲不住的他就寻思给自己找份活干。那时,单位旁边是《宁波日报》发行站,他经常看到拆装报纸的工作人员将包装带当垃圾丢掉,觉得很可惜,用这些包装带编篮子多实用!萌发了动手编篮子的念头后,老人开始留心起来,平时上街买菜,遇到街边有人编篮子的,都会停下来看看。但毕竟没有编过,刚上手根本编不成型,有时编出的作品有点像“篮子”了,但形状很不规则,老人的小儿子回想起父亲当年编的篮子,用一个词形容——“难看”。 千辛万苦编出的篮子如此难看,但并没有打消老人的积极性,一有空他就看着别人的样品对照着练习。编着编着,或许是熟能生巧,老人编出的篮子终于能拿得出手送人了。第一只篮子送给了原材料的提供者、《宁波日报》发行站的一位发行师傅。发行师傅收到篮子很开心,为鼓励老人,他还和老人约定,老人以后编的第1000只、2000只、3000只都要送给他。发行师傅这么随口一说,但老人当了真,当即找来本子,开始记录每天所编篮子的数量。 由于编得越来越熟练,一天最多能编七八只,老人有时让发行站的工作人员带出去送人,有时自己送给亲朋好友。后来,街坊邻居闻讯后都来讨要这篮子。每次老人都是乐呵呵地拱手相送。有人觉得过意不去,要拿钱给他,老人婉言谢绝:“这东西没多少成本,就是个工夫活。” 会一直编下去,送下去 26年来,编篮子已成为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老人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编篮子,编到晚上六点休息,平均一天能编五六只。20多年来,不论是亲戚,还是老同事、周边的居民,甚至居民的亲朋好友,都收到过老人送的编织篮。 老人制作篮子的原材料主要有包装带、细钢筋,除了一小部分包装带是宁波日报发行站和周边的小店送来的,大部分材料都是老人自己买的。后来,《宁波日报》发行站搬迁,送来的包装带又少了许多,老人就经常到附近的红枫市场去买。店主原以为老人是编来卖的,后来闲聊时才知道老人是免费送的,被感动的店主就动员市场里面的商家把包装带收起来送给老人。说起这件事,老人颇为自豪,那时,红枫市场差不多每个商家都收到过他的篮子。 在老人的家里,各色篮子堆满了并不宽敞的房间,每只篮子不仅用料考究、做工仔细,而且十分结实耐用。老人说,现在手不太灵活了,以前编的篮子形状都是不同的,有圆的、方的、四角的,只要大家对篮子的形状有要求,他都会用心琢磨并想方设法编出来。 小区看大门的一位阿姨说,老人现在走路不太方便,不能经常下楼送了,所以她就成了“中转站”,她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都在用老人编的篮子。每年杨梅上市时节,前来讨要篮子的人更多,最多一天要送出几十个。 日常生活中,老人除了编篮子,另一个爱好就是看中央台的新闻频道。自从央视频繁介绍白色污染,又看到国家出台限塑令的新闻,老人编得更起劲了。老人说,自己是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只要自己还做得动,能为宁海的青山绿水出一份力,他就会一直编下去,免费送下去。 由于当初和发行站的师傅有约定,前几年老人编好送出的篮子都有编号。后来跌了一跤,用来记录的本子不见了。但据老人估计,20多年来,大概送出了近4万只篮子。一个篮子的成本虽然不多,但4万只加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老人并不心疼这些钱,他一直强调自己做篮子,送送人,能活动活动自己的手脚不说,还能让大家少用一些塑料袋,想到这些自己就特别高兴。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