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宁海古桥(上)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3月21日 09:55:20 |
常言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路和桥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交通设施。有山有水必有桥,古往今来,缑乡因其地理水系特质,角角落落遍布着各个年代建造的桥梁。它们之中,有的已历经千年沧桑仍守着风景独好,有的已蹉跎于岁月埋没于尘土,以建筑的形式组成了宁海纵贯古今的历史记忆。春到江南,本刊带您一同走近缑乡古桥,踏春中不妨一看。 宁海古桥考 我县背山面海,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山地多于平原,大小溪流密布于崇山峻岭,而近海又因海港形成滩涂。据《宁海县志》统计资料,跨径4米以上的古桥有473座。1991年《宁海县交通志》列出古桥有512座,但少量已经改建。目前,我县现存的主要古桥有120余座,其中石拱桥80余座,石梁桥30余座,木梁廊桥2座,不少有代表性的古桥都已列入保护范围。 众多古桥之中,长度最长的为胡陈戊己桥,它也是浙东最长的海涂桥。建于明代的黄坛镇德星桥,长160米,曾为浙东最长,但在1988年毁去。因此幸存的胡陈戊己桥,长137.5米,成为浙东第一长桥。其中岁数最大的古桥,原是宁海地方志记载的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的甬台驿道桐山桥,但已于1956年毁于洪水。后发现文献记载的茶院乡道士桥村道士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由郑姓道士募建,以桥名村,原应是浙东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却在2000年掩埋,甚为可惜!2004年,在长街镇西岙村又发现建于南宋晚期的三座石拱桥,是我县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桥,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县石拱桥比石梁桥多出一半,因我县山区多突发性的山洪,故乱石拱桥多。从历史记载来看,宋代前多为竹木桥,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村落才建石桥。宋代是浙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我县尚有留存至今的古桥。明清是经济发展又一高峰,重修和新建的古桥以千计。古代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十分严谨,建桥也不例外,多在流水较为狭窄,交通比较繁忙之处,宜于建造桥基桥墙之所。 由于古人对水的崇拜心理,认为桥必须有神。如尊鲁班为建桥的匠神,尊龙王、水神为桥神。建桥之前必须择地择日和选择建桥工匠,而且要由风水先生占卜,开工之时,当地的长官、僧侣道士等参与建桥仪式,祭祀天地神灵。新桥建成后,要择良辰吉日举行开桥庆典,称为“圆桥”。备三牲五礼祭拜山神、土地、龙王、水神、鲁班等,且要请当地长官、名士、善人开桥,附近百姓也为此讨个彩头。不少的桥梁都由当地人士善举所成,桥成之后立碑。此外,民间还有在桥边建造歇脚亭,免费提供茶水,施舍草鞋。诸如此类成为桥梁建造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长度之最 ——戊己桥 戊己桥位于胡陈乡西张村,桥下是源于海拔800余米的大丹山和茅芦岗的中堡溪,以下的胡陈港曾是古宁海通向象山的交通要道,在1973年潮水入口封堵成水库之前,为东西交通的险阻难渡。在道光二十八年,由居住在渡口附近的张坤元、张华章及胡陈村鲍式曹等善士发起,共同建造大桥。该桥始建于清代道光戊申年(1848),因跨两个年头,各取起讫旧式纪年中的第一字作桥名,因名“戊己”。当时中堡溪下游48个村,纷纷捐资,建造了48孔桥,又名四十八洞桥。传说,其中大赖村赖掉了建桥的钱,所以实际的戊己桥只有47个桥洞。 戊己桥 戊己桥全长137.5米,桥面宽1.65米,每孔用长3至5米、厚0.3米的三块大石条横贯,孔高2.65米,用379块石板建成。现存桥墩46座,47孔。每到雨季,中堡溪溪水汹涌奔腾,如果洪水爆发,急流还会从桥上漫过。47个桥孔中,以中孔为最大,跨度达4.3米,其余均在3.5米左右,便于船舶出入。虽然时过境迁,如今桥墩上仍可看到牡蛎寄生形成的严重海蚀痕。 作为浙东罕见的跨海长桥,戊己桥建造难度非同一般。所在海涂基础松软,众多石柱墩在海涂地质上很难固定,其次是潮水夹击,三门湾的风暴、胡陈港的海涛和中堡溪的急流尤为威胁桥墩的安全。建戊己桥的工匠把迎水一方的桥墩凿成棱形,以减少水的阻力,同时在背水一方增加了数十条长达3米的巨大长条石做“柱脚”,也就是将条石的一端深入桥基,另一端成斜角支撑上方桥墩,这样,上游有再大洪水也可承受,不至于冲垮桥墩。这种巧妙处理流水冲力的科学办法,使得戊己桥成功抵御了150年来无数次洪峰的猛烈侵袭,是浙东民间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卓绝创造的体现。 宁海第二长石板平桥 ——镇宁桥 镇宁桥位于茶院乡庙岭村村东,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南北走向,横跨下埠头溪。该桥为石板平桥,原有27洞、现存25洞,桥墩存24座,全长81米、宽2.5米,高3.1米。桥面由5块石板平列铺设,每墩座由10块长方条石叠筑,无条石斜撑。其中居中的第13洞桥墩东立面刻有“镇宁桥同治六年吉旦公造”;西立面刻有“川障回澜”字样。 镇宁桥和戊己桥相似,桥下原为出海口。茶院溪自茶山、帽峰山发源后,经过九曲回环,至此与海潮汇合,绵展成一片平阔水面,渔船可在此航行、停泊;筑毛屿港后潮水截断,航道封闭,却留下大片大片的塘地。建造大桥过程也确实不易,下埠头是溪港交汇处,上游是茶山山脉溪流的茶院溪,下游是三门湾的毛屿港。涨潮时,港湾海水滔滔,一阵阵海浪席卷而来;山洪暴发时,汹涌洪水排山倒海奔腾而下。工匠们用乱石砌成石堰,堰下游竖立密密麻麻的护基桩,桥上游墩子石条设三角分水尖,减少上游洪水冲力,经过二年才建造完成。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