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4月18日 10:03:43 |
王育和 童铁策 宁海原属台州地区,有40位历史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宁海革命先驱,桑洲人氏王育和。 王育和原名王承中,笔名王清溪,农历1903年6月20日出生于宁海桑洲,家有父母,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共七人。靠父亲王时秀经商(摆摊的小生意)谋生,后其父在自家开过一爿名“湖丰”的小商店,收入微薄,吃饭的人多,负担重,虽然勤劳、经营有方,但收入是支出的多,生活仍是艰难。但其父明白,读书人有知识,懂理,所以仍勉强让王育和上学读书。1918年夏王育和毕业于宁海县立正学小学,与赵平复(柔石)是同校的好友,交情甚深。 1919年离乡去上海哈同中学取得免费就读,中途该校停办。1921年秋转入上海麦伦书院专修英文。1926年初,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班学生、中共党员蒋如琮所约,共同发起组织“宁海旅沪学会”,组织在沪的同乡青年力量,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以学会名义号召宁(南京)、沪、杭、甬等进步青年于暑期回乡参加“消夏社”,商讨桑梓教育事业。1926年夏,王育和在上海麦伦书院英文系毕业后回到宁海,中共党员蒋如琮、林淡秋、范金镳以及进步人士章广田、俞岳等也先后回宁海,一起在宁城办“消夏社”,作创办宁海中学之准备。1926年9月10日,宁海中学正式成立,学校开始上课,实行男女同班,开宁海教育史上新纪元。王育和的英语好,水平较高,任教期间,学习、钻研苏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马列基础知识,提高了共产主义觉悟,10月初,由蒋如琮、范金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在宁海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宁海中学创立不久,土豪劣绅和反动政府,以赤化分子捣乱的罪名,准备派兵来剿,遂于1926年11月7日夜,由中共党员蒋如琮、王育和带领全校师生转移到南乡,借海游小学照常上课,坚持把宁海中学办成一所培养革命的学校。1927年初,学校迁回宁城原地,在这次迁校中,表现积极的15位师生,王育和等人介绍他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还在农村大力发展组织,为同年夏天组建宁海县委打下基础。 1927年1月,北伐宁海之战发生,王育和等人组织革命师生宣传工农运动,支援北伐。宁海光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接管县府,任命王育和为小学部主任,负责全县小学教育事业,着手改革不合理制度,撤换反动校长和不称职教师,委派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充实各学校,派南郊支部党员范功臣(溪南范家人)到桑洲白岩小学任教,占领学校教育阵地。王育和直接指导、帮助发展学校教师和农村青年入党。1927年春建立了中共桑洲支部,王育和兼书记,是宁海最早党支部之一(学校党员范功臣、郑雪琴、陈学贤等,农村党员李和才(石英)、李和贵、杨显桁、王顶官等10人)。“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宁海搞“清党”,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宁海中学又一次遭劫难,党组织领导人范金镳脱险后去苏联,李平、蒋益谦被捕,押解途中经定海码头脱险,后李平也去苏联,王育和遭通缉,转入地下,暂时隐蔽,等待时机。 1928年初,回宁海中学任教,担任宁中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除教课外,负责编印“教育杂志”,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教育,还竭力协助时任教育局长的柔石,筹建宁中校舍基建工程,不辞辛劳,奔走全县各地,负责筹募建校基金,在大北门建造起12幢木结构教学大楼,成为宁海中学办学的立足地。解放后为纪念柔石而命名为“柔石楼”,现在的跃龙中学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28年1月下旬,中共宁海县委领导“亭旁起义”失败后,宁海中学再次遭到劫难,白色恐怖日甚,校长俞岳被捕,柔石及部分党员师生离宁海避沪,王育和也于6月间潜避往上海,先到宝山罗店中西公学任教,帮助介绍避沪的宁海县委书记邬光煜(逸民)、杨毅卿、蒋建人等任教,作暂时立足,等待时机。不久邬光煜任泉漳中学党支部书记,保持着与王育和单线联系领导,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初,王育和与柔石同住一起,与鲁迅、周建人相认识。是年秋,“东京事件”发生,参加发动上海中等学校总同盟罢课,中西公学停办,泉漳中学查封,邬光煜去河南郑州中学教书,王育和留沪与柔石搞“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初与柔石一起专门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协助“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工作,从此与鲁迅、茅盾、冯雪峰、姚梦生、魏金枝、林淡秋等革命文学家一起,关系密切,开展革命工作。鲁迅推荐的苏联高尔基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浮士德与城》,以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东北欧革命文学作品,由柔石翻译,王育和校对后出版,此时王育和以“王清溪”为笔名(为怀念家乡清溪),单独译出北欧进步小说《水孩》在沪出版发行。 王育和为了在沪能立足下去,曾到德商爱礼司和瑞商永昌钟表店以打字、翻译为公开职业,联系掩护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设法为柔石挂上“明日书店”编辑名义,把柔石作房客,柔石在“左联”党内秘密办公地方,也以王育和名义打着“王盛记”招牌,为柔石掩护,通风报信。范金镳、李平的《苏联回忆》稿子就是王育和转交鲁迅审阅、王育和校对后出版的。在这些许许多多革命事业交往中,他们在一起,或是共同进餐,或是馒头油条大家分享。王育和、柔石与鲁迅的革命友情,不断提升发展。 1931年1月17日,共产党员、“左联”常委编辑部主任柔石不幸被捕。王育和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派共产党员学生徐子千查下落,自己亲自去请张横海律师出庭辩护保释,叫林淡秋去旁听,设法营救,收买狱卒,疏通上司。柔石囚禁狱中时,王育和送衣送物,传递营救信息,鼓舞柔石坚持斗争。柔石的二封书信,先后都由王育和转交鲁迅先生,并向鲁迅讲了营救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得知鲁迅先生也在想方设法营救柔石,非常关注柔石狱中情况。期间,王育和多次接触鲁迅,得到了鲁迅下一步行动指点,作出最佳营救行动计划,想尽一切办法,托人找关系,花费钱财,废寝忘食,以致病休,仍是无日无夜地不顾自身生死,奔走着。一切都为着营救柔石出狱作着不懈努力。 1931年2月7日夜,王育和与鲁迅、左联组织一切奔走都无效,柔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壮烈牺牲。得此沉痛消息,王育和悲痛至极,更是不顾自身安危,立即叫来同乡商量,要把尸体弄出来运回家乡,由于敌人戒备森严而不成。为永远纪念柔石烈士,在1931年4月,鲁迅主办“左联”编辑的《前哨》月刊“纪念战死者”专号上,王育和发表了强烈的战斗檄文,公开对国民党反动派抗议和愤怒,还冒生命危险把柔石一包文稿保存下来转交鲁迅后出版,就是翻译的《丹麦小说集》等。还为柔石遗属子女生计困难情况,在沪发起捐募资助,以对死者的安慰。(当时鲁迅为募捐事,有一封信给王育和,该信现存在柔石故居)鲁迅也写文章纪念柔石——《为了忘却的纪念》。 王育和在沪时期,与柔石参与左联革命工作,因柔石的被捕、营救、募捐等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患了二年多病,留下病根。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王育和离沪回乡养病,次年2月去共产党控制的上海,内迁天台大公中学任教,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鼓励学生参加抗日宣传,带领胞弟王家扬(王乘钧)、葛民诏(应晓初)、叶靖民(林默之)、王惜耶等去大公中学读书,获得知识,介绍他们参加革命道路,以及引导宁海籍学生俞圣舟(骆风)、陈承沪、叶荣、袁贤策等青年先后参加苏北、安徽新四军或去四明山三五支队,增强了抗日部队力量,后成为党的骨干力量。 由于大公中学抗日宣传力度大,只有两年,反动派就勒令停办。1940年初,王育和先后辗转到黄岩、温岭等各中学任教,同时也点燃了各地民众的抗日烽火。1946年2月,应原大公中学戴介民(1925年入党)之邀,去上海协助戴办建中学,建成后,留校任教。还参与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发动革命师生配合解放大军,直到解放上海。 1949年7月,王育和受党的指派,离沪回乡,接管宁海县立中学,担任主委。1951年2月,调任天台中学校长,后旧病复发,身体日衰,1964年退休回家。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期间受尽折磨,子女受牵连,于农历1971年6月19日含冤逝世。历史就这么对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时至今日,称他为宁海革命先驱,当之无愧。 |
录入: 罗孙志 责任编辑: 罗孙志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