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三个农民与两幢大屋

——来自胡陈乡大赖村的报道

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9月14日 09:20:40

  赖在锡:当干部,总要做点事情

  来大赖村的车上,此番报料的退休教师鲍英清,就向记者描述过赖在锡其人:这是一个公认度非常高的人,当过二三十年村书记、7届县人民代表,曾被评为县优秀党员,和善文气,就像“唐僧”!

赖在锡

  61岁的赖在锡,高个子、四方脸,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他是“赤脚医生”出身,现在开着一家“大赖村社区卫生服务室”。他对记者絮絮道来:大赖村原来是东仓乡乡政府驻地。过去,马岙、双峰、东仓三个乡全县最穷。全村820户,到去年,年人均收入才六七千元。村里没有工商业,村民有800多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是传统的“木匠老师”,剩下一些老人在家里整捉田地、带带孩子……

  2013年底,村班子换届,村书记赖在锡趁外出务工的“能人”们回乡过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召开了茶话会,言辞恳切地向他们征求村里的发展大计。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穿不愁,但这几年村里大的事业没做!

  赖在锡切入正题:村里做事业,第一是有钱办事,第二才是有人办事。我们村的家底,大伙也清楚,集体资金一分没有,一只市场、几间路边屋出租,一年不到10万元。而村里的开支,路灯、保洁、自来水七七八八的,一年要30来万元……现在村民的诉求,已经从“吃穿不愁”,跃升到精神上、文化上的享受。要举办这些“千秋大业”,比如文化礼堂、大赖村活动中心,还要仰仗在座的诸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呐!

  一席鼓劲的话,就像寒冬里的一盆炭火,暖人心。大伙鹅一句、鸭一句,6桌人借着酒精,嗓门一个比一个高。这时,一个嗓门不高,却异常稳实的话音震住了嚷嚷声:“如果村里修祠堂,我出1200万元!”见众人都怔住了,又补充道:“当然,祠堂大家都有份,大家能捐多少是多少,反正我抱箩底。”说这话的,是60岁的“家具老板”赖其应。“抱箩底”是宁海俗话,意即除了众人捐助的垫底,不足部分全部由他来!

  赖其应这个大礼包一抛,在场的另一“家具老板”、50岁的胡也国受其鼓励,也一锤定音:“造大赖村活动中心,我捐400万元!”哗……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夜,平素凡事有节制的赖在锡,兴奋得喝醉了。

  故事一:大赖村顾名思义,赖是大姓,占了400多户。赖其应所说的”修祠堂“,就是指赖氏宗祠,始建于元朝,自1957年最后一次维修后,一直处于无人管顾的境地,风雨飘摇,几欲倾圮。村民有公益心是好事,但如何把狭隘的宗族祠堂引导到全村共有、共享的文化礼堂,赖在锡费了不少心血。

  赖在锡不是那种力道粗、喉咙胖的村干部,他属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类型,靠威望高、人缘好,也靠奔脚头、磨口头,终于使村民达成共识,赖氏宗祠华丽转身为文化礼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