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人生留永年 |
——优秀建筑师王登悦七周年祭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22年04月06日 09:03:09 |
王灵恩 题记:这是一个注定不会也不该被家乡忘却的人。作为竹林老乡,我们彼此虽无缘谋面,但听闻他的故事后,让我对这位小同乡产生了兴趣,对这位极具天赋的建筑师短暂人生有了好奇。他曾经的辉煌与炫目,过往的华丽与绚烂,其作品经典而隽永,足以列入精品殿堂。逝者已往矣,作品永流传。今谨以此文祭献他逝世七周年,向这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致敬。 他,本该是到了用手中的笔与电脑的键盘、鼠标,尽情挥洒艺术才情的大好年纪,也正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大可摇曳生辉、大放异彩的黄金时光。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值得期待的建筑师,7年前一场猝不及防的罹患,让他手中的笔停歇了华美的舞步,他的事业就此戛然而止,也让我们无端地丢掉了很多的“假如”与更多的想象。 他,一个地地道道的竹林人,一个标准的七零后,他的名字叫王登悦,他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辞世那年,王登悦也就刚刚迈进不惑之槛。 学子当如王登悦 1976年农历三月初五,王登悦出生在竹林古村七贤的一个书香门第里。自少聪明好学的王登悦,成绩优异自不待言,在艺术上尤有其特殊禀赋。而作为教师的父母自然对儿子抱着开明的想法,因材施教,任由其兴趣自由发展。1991年,王登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宁海中学。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1994年以高分考取了自己心仪的重点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大学这几年里,他钻进了象牙塔中,如饥似渴地钻研建筑设计的各门课程。尽管对一般人而言,建筑专业课程略显枯燥,但对他来说,却是学之如饮甘饴,尤其对建筑艺术美学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不知疲倦地一头扎进各种东西方视觉艺术的书籍海洋里,在学校的图书馆总能看到他废寝忘食的身影。他忘情地吸吮知识,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艺术感觉与美学感知。因为他心中揣着这样一个梦想: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加盟南方设计 1999年,王登悦大学一毕业,国内著名的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向这位建筑设计专业的高材生伸出了橄榄枝,并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刚走出校门的王登悦为这个业内颇具实力的企业所吸引,未作过多的考虑,毅然加盟到这个国内顶尖的设计团队。打从加入到南方设计团队后,王登悦就开始与南方设计一同成长。宁海上路人的吃苦耐劳,收获了同事们对他的一致好评。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与谦和的处世本色,成了大多与之接触的人对他工作的普遍评价。他深知建筑设计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加上自己是新手,他不得不沉下心慢慢地走好每一步。由于设计院人才济济,设计力量强,承揽的业务日益繁重,特别是一些要求高难度大的项目,王登悦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地体悟到设计工作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妙不可言的成就感。在摸索中历练,在攻关中提升。设计多了,眼界宽了,水平也成熟了。没过多长时间,他就从助手转换到独立设计的角色,直至从一个项目的配角成为独立承担项目设计总成的主角,最后成为该设计院的首席设计师,他终于完成了职业身份一次华丽的转身,同时也意味着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设计实践征程。 在南方设计的16年时间里,不算长,也不算短,但足够让年轻的王登悦得到很好的历练。建筑有时令人枯燥和厌烦,但是凭借他对建筑设计工作的这份热爱,他参与设计了无数的项目,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日夜夜。他收获的不只是那拔地而起的高楼,更是内心不可抑制的激动和自豪之情。不妨回望一下经他之手诞生的那些经典代表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到他致力的建筑美学理念与艺术追求。 精彩成绩单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2005年他独立参与设计了宁波北岸财富中心后,一炮走红,开始在杭城业界有些名次,自此邀约不断,设计订单如雪片般不绝而来。 2010年设计了中国音乐博物馆,同年还设计了大连汽车城城市展览馆;2011年,更是他的创作高产年份,先是设计中天西城记,同年还相继设计了虎玉路美术馆、海潮寺、绍兴大滩66号等诸多著名建筑,2012年他又与画家何水法再次合作,精心设计打造了何水法希望画院等。2013年,宁波月湖会所从他手中诞生。上述所列举的仅是他设计的部分代表性建筑,其实在他所设计的类型中,涵盖了包括民用类、公益类建筑及更具挑战性的艺术馆类建筑,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王登悦的设计实力与综合素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抱华楼国画研究院,无疑是王登悦生前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抱华楼这座融合了设计师王登悦与著名画家何水法两个人智慧的建筑,2009年入选了在比利时举办的欧罗巴利亚“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2014年又得到了全球权威建筑专业网站ARCHDAILY的隆重推荐;2015年5月,抱华楼开馆三周年以来,已主办或承办了30余个展览,其融合中国意韵又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风格,深获参观者的交口称赞。 当初为了达成抱华楼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建筑样貌,何水法提出的“天人合一”建筑构想,其实也考验了设计师对自然的诚意和施工者的耐心。为达到何水法所要求的“中国的、现代的、能传世的作品”目标,2007年的夏天,何水法和助手一起辗转于杭城的专业石材市场寻找外墙材料。他们在寻找一种有水墨韵致的材料,最终,他们邂逅了“福建青”。石板侧面自然的断裂面在逆光中显得格外有味道。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要找的正是它! 王登悦就用这一种材料,把自然断裂面砌成外墙,用“机切面”铺到园路上,“火烧面”和“亚光面”交替地用于室内装修。单一的石材做出多种表达,正如中国画中的淡墨、浅墨、浓墨、宿墨,“墨分五色”。雨天的时候,雨水渗透在墙面上,像极了宣纸上的“晕染”效果。 他从业十六年的设计实践,建筑设计作品众多,但设计风格无一不指向简约与自然。这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以传统的中国风与现代透视风格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形成格调大气、风格前卫、气韵脱俗的建筑性格。有道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需“形”、“意”相契相融,倘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以醉美的演绎,正是设计师们的共同旨趣,必须符合崇尚自然、追求简约的设计风格,这也正可佐证王登悦们孜孜以求的美学理想。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确实也做到了。由是观之,设计师王登悦就是一位真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艺术工匠。他似一位钢琴家,在他的建筑作品里,用灵巧的指尖在键盘上重击轻扣,抑扬顿挫,尽显变调之韵、换调之美;他又如一名作曲家,时常沉醉在自己所营造的美轮美奂的建筑旋律与设计节奏中,起伏、变奏与回旋。 “崇尚自然”如是说 基于抱华楼在业界的影响与号召力,2009年4月19日,《美术报》就“建筑设计与书画艺术”做了一期专访。受邀的嘉宾有来自北京的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著名的花鸟画家何水法,还有王登悦。这次专访刊登在《美术报》上的《寻找建筑设计与中国画的共通之处》一文中。 在谈到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问题时,王登悦说:“我正在参与设计的一套美术馆建筑,追求的就是‘崇尚自然’,建馆地址选在一片山坡上,有近30度的坡度,没有经过人工铲平,山上的树木几乎全都保留,建筑设计全部要为‘树木’让路,为保留原有的植物还专门设计出内院,让树最原生态地从房屋中穿出,甚至形成屋顶花园,这种自然与人的交流,可谓是‘相看两不厌’。”对于这样一个项目,建筑的风格是很难确定的。完全现代的建筑与画家本身的修养、价值观、甚至气质上都很难匹配。完全复古的建筑,则因为基于手工业的建筑体系的基本消失,结果总是差强人意的假古董,而且和现代的生活脱节。 因此,抱华楼最后的定位是做一个“中国的、现代的”建筑。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王登悦相信这是当今中国很多建筑师在思考、在探索的命题。如何选择合适的语汇切入这个命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人费尽心思,夜不能寐…… 他认为:“中国画的理念是可以融入建筑设计中的,中国画是讲写意的,对真实性没有刻意去追求,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理念上也常是这样,利用地形、自然环境等因素串起一条线性空间,用写意的方式来提取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从每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的是‘以管窥豹’的效果。我还是以那套正在参与设计的美术性建筑为例,其中就借鉴了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建筑的外墙用的是从福建专门挑来的一种石头,石面上有自然的断裂面,雨水溅上去后就自然化出一种图案,很像中国画中的‘晕’,整个建筑则像一幅水墨画。” 在谈及“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问题时,他坦言:“其实,中国建筑设计一直在探寻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之道。一开始先抄袭西方,后来又走上了完全复古的路,这都不到位。如何把握好城市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大家都还在探索中。但能肯定的是,不能是低层次的拼接式模仿,也不能是仅限于表皮上的复古,要抓‘神’而不只是抓‘形’。” 可惜的是,这位被美神缪斯垂青的建筑艺术家,正值英姿勃发的年纪,却因出差到大连,意外突发心肌梗死,虽经三十多个小时的连续抢救,但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他年轻而有才华的生命,于2015年7月4日凌晨3点离开了他所珍爱的世界。他的合作者兼好友何水法先生获悉后,以他独特的何体书法写了一副挽联:“长怀宏愿抱华楼,不思人生留永年。”以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的痛悼与缅怀之情。 在他去世后的2017年,其家族以王登悦的名义捐资20万元,对竹林村的这座门前溪旧桥进行改建,命名为利民桥,并立碑铭记,褒奖王登悦先生的乡贤情怀。 时光荏苒,一晃七载。登悦理想,从未熄灭。只不过他换了另一个时空,以另一种方式在行进、跋涉。因为他的征途,始终是那浩瀚的星空和辽阔的海洋。 |
责编:葛艺 稿源: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