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教头的精彩人生 | ||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昌福 |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1-09-23 09:20 | ||
●胡琦 舞狮队长陈昌福 宁海新闻网讯 影视剧里那些精彩绝伦的舞狮场面,相信给许多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尤其在以粤地风土人情为背景的故事中,更为观众们所熟知。故事里的舞狮人技艺精湛、惩恶扬善,几乎成为经典的中国元素。 在具有“舞狮之乡”美誉的宁海,说到舞狮,很多人会想到梅林街道的梅林陈舞狮队,名声大、历史久、演技精。但一提起梅林陈舞狮队的当家人,或许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舞狮教头陈昌福,也是村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操劳着地里的春种秋收。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大隐隐于市的高手。 见到陈昌福时,恰好他刚从西店表演回来。接受采访时,丝毫不见劳累的神色。没有了仗义行侠的平台,乍一眼看去,也真看不出此人有何等功夫或是经历。可见过陈昌福舞拳弄棒的人,都会啧啧称奇。现年46岁的陈昌福是梅林陈舞狮队1954年重建以来的第三代传人,担任梅林陈舞狮队队长已近20年。祖父辈、父亲辈都是舞狮队的顶梁柱,自幼受家庭舞狮氛围的影响,耳濡目染学起了舞狮。在15岁时,正式拜其父亲陈其宽为师,从此走上舞狮这条路,至今已有30多年。 一、旧事 梅林陈舞狮,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就已经非常有名,300多年来,断断续续地在梅林陈村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舞狮技艺,在陈昌福家族里传承颇盛,舞狮之时还带着武术的内容。很是浓厚的武术氛围,也使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会一招半式。由于旧社会的战乱动荡,至解放初期,梅林陈舞狮技艺几近失传。为了延续舞狮的传统,使之重现当年的风采,陈昌福的祖父辈们商讨再三,特地赶赴县城,请到了当时对舞狮造诣颇深的一位王师傅。 据陈昌福回忆,王师傅本名王家寿,擅长武狮。在祖父辈时,就曾在宁海多个乡镇教授过舞狮技艺,除了梅林陈,尚有黄坛、南岙等地。而到了父亲辈,王师傅也年事已高,虽然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但已不经常来梅林陈指导舞狮了。当时陈昌福也曾见过一把白胡须的王师傅,但由于年幼,记忆不深刻。而如今,陈昌福像当年的王师傅一样,在县城职校教起了舞狮,又将舞狮这一技艺传授给后辈的年轻人,或许也是冥冥中的缘分。 陈昌福祖父辈那会儿,舞狮就有个固定的流程:舞狮之前先要打一套拳,再耍一套棒法,精神振奋后,再开始舞狮。舞狮时一般会通过走、跑、跳、滚、看、咬、眨眼睛、摇头摆尾等动作,来表现出狮子栩栩如生的神态,以吸引观众,并时而要做出有难度的动作,才会得到观众们的喝彩。舞狮者熟练操作狮子头的同时,体力尤显重要。之前表演只有一只狮子,到了陈昌福这一辈时,舞狮也由原先的单狮发展成双狮,更加活灵活现,但表演的难度也相应增加。舞狮时,举着狮子头的人要长时间做各种动作,狮尾也不可闲着,要一直弯着腰配合狮头,并要一同进行跑跳、直立等一些高难度动作,两人配合至关重要。因而在舞狮训练时,开始就会寻好搭档,以确保在之后的训练与表演中配合默契。 当时,在文革结束后恢复的舞狮队里,尚在生产队劳动的陈昌福,与同村志同道合学习舞狮的青年们一起,起早摸黑地进行舞狮练习。在出场之前的平日练习中,舞狮道具仅是一只畚箕加上一条旧被单,只有到了要上场表演时,才会拿出旧时较简易的舞狮道具。白天要干活,晚上天黑没有灯,清早和傍晚的些许时间往往是最宝贵的。夜里练完各种套路,二三十个年轻人经常顾不上一身汗臭,就在祠堂里挤挤睡了。本身村里条件也不是很好,平日里吃的也是僧多粥少,甚至有时还得饿肚皮。但大伙儿就是喜欢舞狮,就算空着肚子也照样生龙活虎。在当时,村里都将舞狮视为荣耀之事,舞狮风气尤盛。 在陈昌福学习舞狮时,祖父辈传授下来的基本功练习是必修的。学舞狮除了要学会打一套拳,还要会耍棍,并且跳八仙桌、翻捣臼等动作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磕磕碰碰的受个小伤也总是难免的,而这都是为了能够滴水不漏地完成整个舞狮表演。由于自小环境的熏陶,陈昌福学习舞狮的天赋也很高,15岁拜师,16岁就登台表演,初中毕业时便能单独充当狮子头的角色。 当时,在村里舞狮队只在过年的时候亮亮相,为村民们舞个新年的好兆头。平时也很少会有别村的邀请。而到了陈昌福这一辈,由于多年名声的积累,邀请表演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
||
录入: 吕宝骅 责任编辑: 吕宝骅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