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网讯 “三省十八县,共建新家园”。喊着这句响亮的口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来到平岩村安家。当时,力洋镇闲置土地较多,有些土改后“移民”过来从事农业;有些则是因为家乡土匪多,动荡不安,才迁移过来。随着“移民”的增多,平岩村村民的原籍发展到了15个省25个县,其中来自慈溪、余姚的村民最多。慈溪移民的迁入也将种棉花的技术带到了平岩村,让平岩村村民告别了“平岩塘,平岩塘,十年九年荒,三年两头要倒塘。住住茅草房,脚脚踩在牛角塘……”的艰难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岩村因为种植棉花、柑橘等经济作物,村里还出现了不少“万元户”,村里集体经济产值达15万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7年的“8·18”台灾对平岩人来说是一场噩梦,苦心经营的柑橘、棉花以及投资20万元的虾塘终逃不过暴风雨的摧残。一场台灾,让全村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个响当当的富裕村成为欠债达70多万元的债务村。在这个危难时刻,曾任村主任的张贤安被委以重任,2000年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刚一上任,张贤安就被“请”上了被告席。原来村里的债务方申请法律手段来解决与平岩村的经济问题。村里的集体资金早已被台灾“洗劫一空”,这70多万元的债务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张贤安的心头。从不低头求人的张贤安,为了尽早还清这笔“巨款”,他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趟趟,一家家,张贤安说尽了好话,终于了却了这场官司。
村庄的环境面貌改善了,如何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又摆在了张贤安面前。平岩村是我县有名的柑橘村,家家户户种植柑橘,主要经济收入也依靠柑橘。单一的经济产业,很难带动村民集体致富,村民收益不稳定,影响了村庄的发展。2006年年底,在外办服装加工厂的平岩村民徐锡权回老家办事,遇到了村支书张贤安。聊天过程中,张贤安得知服装加工厂效益好,容易操作,上手快,比较适合农村妇女就业,就鼓励徐锡权把加工厂开回老家来。2007年,平岩村的第一个来料加工点正式开张了。这些妇女平时对采摘棉花、种植柑橘都是能手,但是缝纫技术却不怎么样。为此,张贤安通过联系镇成人学校,邀请相关老师到村里来授课。经过一年的努力,村民们意识到家门口打工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既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又能补贴家用,一举两得。平岩村的来料加工产业还得到了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镇成人学校还专门开办了缝纫技术培训,为加工点提供熟练工人。不少企业更是慕名来到平岩村开办来料加工点。现在,平岩村已经有6家加工点,全村闲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现在加工点村民的日平均工资在90元左右,收入相当可观。自从来料加工点开设以来,村里的风气好了,打麻将的人少了,赚钱的人多了,平岩村还成为了市级新农村示范村。 (记者 潘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