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成致富“新武器” |
——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鲍明沛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2-11-07 09:27 |
箍桶匠,曾经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人。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制手工艺品。如今,传统的水桶、米桶、马桶、脚盆等器皿逐渐难觅踪影。那么,当年那些以制作这些什物为生的箍桶匠们而今又在做什么呢?昨天,记者赶到胡陈乡,找到了老手艺人鲍明沛,感受他的生活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的鲍明沛挑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木作老师傅家,当了一名木匠学徒。“当时学徒比现在辛苦多了,除了跟师傅学做手艺外,帮师傅干家务、带孩子都落到徒弟身上。”三年的学徒生活,不但让鲍明沛在生活中磨砺自己,更是学到了真本事。到了第四年,鲍明沛成了老师傅,自己带起了徒弟。水桶、锅盖、瓜子桶、桶盘,以及女儿出嫁的嫁妆都是鲍明沛的拿手绝活儿。“一年到头活儿做不完,主人家不但管饭、烟、酒,每天还有2元工钱,比村里人一天拿三四毛工钱高多了。木匠师傅很是吃香。”鲍明沛回忆说。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80年代,塑料制品充斥市场,人们更加愿意花几块钱买个塑料桶也不会再请老师傅来箍桶了。 看着曾经的师兄弟和徒弟们纷纷转行,鲍明沛忧心忡忡: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身边一位经常上山挖树根的朋友建议他也一起上山挖树根,因为那些根雕大师们经常来乡下采集原材料。“虽然一直没做过农活,但是上山挖树根还是让我很兴奋,一上山,就喜欢上了那些树根。”鲍明沛这样跟记者说。原本,鲍明沛也想着跟朋友一样,到山上去挖树根,以此作为自己的转型产业,但是在碰到象山工艺美术大师张德和后,他改变了这一想法。张德和看到鲍明沛的木制品后,赞叹不已,建议他下山做根雕。良好的木作基础,让鲍明沛在根雕行业游刃有余,他制作的根艺椅、桌远销海内外。张德和独资修建的德和根艺美术馆近80平方米的会客厅内还放置着鲍明沛的根艺桌椅。 “根雕只是我的业余爱好,箍桶才是本行。”鲍明沛说。朋友黄才良9年前和民间艺人陈龙开始挖掘、整理已近失传的泥金彩漆工艺。随着泥金彩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名气逐渐扩大,全国各地博物馆、个人等慕名求购的日益增多。泥金彩漆需要大量各式木桶,在这里鲍明沛有了用武之地。现在鲍明沛箍的桶定点向黄才良的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供应,一年收入便有十多万元。除了提供传统木桶外,鲍明沛还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八角桶、荷花盘……赢得了市场赞誉。鲍明沛也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最担心的是没有接班人,年轻人都外出求学、打工,几乎没人愿意来学箍桶这门手艺。若干年后,如果我们这一批老手艺人做不动了,我们的后代估计只能在博物馆和纪录片里才能看到箍桶了。”鲍明沛担忧地说。 记者述评: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曾称自己是行走在乡间的拾遗者,很庆幸,我们身边有一大批如何晓道、黄才良等有识之士将宁海传统中最美、最古老的遗存拾起并发扬光大。“十里红妆”、平调耍牙、泥金彩漆……成为宁海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在传承保护中,黄才良还同宁海一职高联合开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培养传承人。但是,在诸多的遗存抢救中,仍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抢救、去传承。宁海素称“五匠之乡”,曾经熟悉的木匠、泥水、雕花、漆匠、石匠,而今他们的身影又在何处?又有谁能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传统继承和发扬,像鲍明沛这样,利用传统手艺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门路,让后人对传统文化遗存的概念不单单定格在别人的回忆或是影像资料中,这值得大家深思。(记者潘旭婷通讯员胡燕红)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