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漓卤滴浆,西门大棒夹枪,北门金银珠宝,南门瓜蒲茄菜 |
品读宁海非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
●应可军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01-14 10:20 |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1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分布也比较均匀。从普查资料来看,民俗风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内涵丰富。单说各地的春节,从吃团圆饭、讨压岁钱、守岁、上灯直到闹元宵、落灯,林林总总、枝枝蔓蔓的讲究,形成文化含量庞大的春节文化。数量众多的歌谣、传说、故事和谚语又汇成了光彩夺目的民间文学宝库。宁海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东门漓卤滴浆,西门大棒夹枪,北门金银珠宝,南门瓜蒲茄菜”,形象地说明了地理特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形成相应的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农作文化…… 宁海出东门即三门湾畔,浅海滩涂多,“请船龙”、“渔民号子”等海味十足的项目较多。西门大多是山区,手工技艺相对发达,木匠等五匠远近闻名。南门田多土肥,宜农业生产。民间舞蹈、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在各乡镇都有反映,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谢年还福”,老城区通常是选定立春前的吉日,凌晨放鞭炮,再摆好祭品谢年,傍晚还要另备福礼“请老太公”;而在西路一带“谢年还福”和“请老太公”是同时在大年三十夜进行的,祭祀完毕后再放鞭炮…… 在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宁海处处留下了先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情结。首先是风格独特。由于宁海处于台州、宁波文化的交界点,又是两地的边缘地带,这就决定了宁海古文化兼有两地的文化特色。按宁海地域来分,南路、西路文化深受台州文化的影响,北路深受宁波文化影响,东路则两地影响兼而有之。宁海独特的正月十四元宵夜、四月初八乌饭麻糍、八月十六中秋节体现了这一独特的地域特征。其次是种类繁多。有内涵丰富的春节活动、祭礼和城隍庙会;有至今流传于民间的舞龙、舞狮、前童把酒舞、傩舞;有雕刻、泥塑、绘画、剪纸、刺绣、千工床;有宁海古戏台、天下一绝的前童古居、黄坛的古建筑和我国江南民间嫁妆之最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有长街山歌、强蛟等地的渔歌、宁海平调。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宁海先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此外还有宗教渗融。据《晋书·地理志》载:“宁海人气淳性轻,好佛信鬼”,“越巫”流行,历代有许多高僧到过宁海,这为佛教等宗教在宁海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城乡遍布寺院庙宇及庵堂。这种强调因果报应的理念深深融注到宁海先民心中,铸就了宁海人的处事方式:注重细节,讲究和谐与内省、崇敬先祖等,造就了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浓厚的宗教气息。另外,宁海自古农耕民俗发达。古代宁海受到交通限制和处于台宁的边缘等原因,导致商业不够发达,农耕成为宁海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也决定了宁海先民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围绕着农耕来运转,也才有了宁海人特有的文化呈现形态——农耕民俗发达,如宁海先民特有的谚语、求雨、生产工具,祈雨求水的民间舞蹈,木匠、泥水匠、漆匠、作匠、石匠等“五匠”广泛分布于宁海境内。最后,宁海的饮食遗产丰盛。宁海兼有山海资源之优势,加上深厚的农耕理念,因此,宁海先民讲究饮食。一年之际,从正月到十二月,每月都有一个月节。“正月团,正月糕,十四夜吃汤圆,清明吃艾草,四月八吃柴脑,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阳麻糍糍,冬至汤圆,年夜饭大团圆”,充分表达了宁海人“以食为天”的观念。从主食看稻米和杂粮掺半;从菜肴的丰盛度来看,有“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十六会千”之分。由于宁海深受邻县风俗的影响,各地在吃的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正月十四元宵夜,西路吃麦饼,东路吃米糰,北路吃汤包,南路吃麦馏,充分展示了宁海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失去了市场空间、表演场所,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人走技绝的困境。宁海70%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奄奄一息,30%左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经消失多年,成为宁海人民遥远的记忆。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