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学问与人生真谛 |
杨东标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3-11-28 08:18 |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回答。柔石曾经在日记中吐露:他的人生意义在于追求学问,做一个有思想的学问家,这是他所信奉的人生真谛。他后来成了一个革命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正是对这一理想的实践结果。 柔石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生凋蔽,他寻求自己的理想之路是何等的艰难。他的父亲是个守本分的小商贩,开了一家小小的咸货店,日子过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自食其力,勉强温饱。父亲希望他的小儿子有出息。大儿子赵平西已经跟着他经商,虽然不足为富,过过小日子还是可以的。小儿子是否也可以学一点经商的本领? 然而,柔石不愿意。曾经有这么一回事,有一年柔石从杭州读书回来,即将过年,父亲让他去小店里帮忙,记记账,收收钱什么的。柔石也去了。他木手木脚,心不在焉。只觉得“光阴实在过得慢”,直到半夜,他才“被允许回家,手提着灯笼,朦胧的在路上走”,心里诅咒着:“人都是金钱的罪犯的魔鬼!”他觉得无聊极了。 他也不愿意教书。师范毕业后,他做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他都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只觉得浪掷时光,整日长吁短叹,愁眉不展。终于又半途而废了。“天啊,我真是烦恼而郁闷!”他发出这样的感叹。 那么,他要做什么去呢?他常常怔怔地望着天,悲苦地胡思乱想:“白云经西飞东,我常要疑心飞不飞过我的头上?”家人们都感到奇怪极了,这天有什么好整日地看着的呢?“仰头望天,真闲着呢。”家里人都讥笑他了。母亲对他说:“你哥哥真忙啊,从正月初一到年满,没有一天安坐过。” 他们不理解柔石,不知道他内心的痛苦。 其实,柔石有着更大的追求。他想读书,继续读书。师范毕业了,他想读大学,或者出国去深造,然后,写作,做学问。然而,困窘的家境如何允许他这样做呢?他的理想总是被无情的现实撞得粉碎,他能不痛苦吗? 但是,他非常坚执。求学之心,不可动摇。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在日记上写下自己拟的格言:“愿你成就你心要做的事。”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愿意忍受最艰苦的生活环境。1925年,二十四岁的柔石到北京大学去做旁听生。生活的困苦已经到了极点。身上没有钱,有钱都买了书。吃饭便成了有了上顿,没有下顿,连几只馒头也吃不上。饥饿,胃病,折磨着他,他矢志不悔。当他听了鲁迅先生的课后,他的兴奋和幸福之情无可言表。他写信给他的亲友:“听了鲁迅先生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真是平生之乐事,胜过十年寒窗!”现存的柔石藏书中,还有两本是鲁迅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一本书后有“平复,北京”四个字。后来,柔石在宁海中学教书时,曾将鲁迅先生的教学内容融入自己的《国语讲义》中,可见他对鲁迅先生的信仰,也见他的治学之深。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坚持自学。读书成了他最大的快乐。他买了很多书,古今中外的名著都被他读遍了。书页的角角落落,写着读书的体会和见解,可见他读书之认真。一次,他在坊间看到清人黄仲则的《两当轩全集》,欣喜若狂,千方百计购来。“继数日夜,读毕全书。”并在第一卷封页里,写下一段文字。他说,民国九年读苏曼殊《燕子龛残稿》后,就知道黄仲则其人,过了两年,读了郁达夫《采石矶》后,则对黄的印象更深,“先生之精灵已在吾脑中难拔去,”连日连夜读了黄的著作,真是痛快淋漓,称其诗文为“纵横挥洒,美不胜致词。”他边读边圈点,密密麻麻,不胜感叹。他说黄“一腔热血,不遇于时。观当代文人学士皆低眉于功名利禄……因其一挥一洒,靡不真情流露,成为珠玉。”从中可以窥见他追求学问之心切,读了好书之兴奋。 他把努力读书、追求学问,当成了自己生命的第一需要。他不愿意把宝贵的生命浪掷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上。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为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他后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有了他人生道路上更高的奋斗目标——为真理而献身。 一位哲人有言:天地间唯学问与正气为最贵也。诚哉斯言。懂得了这一点,也就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尊崇学问,追求学问,努力上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为人生要事。我们的先辈柔石,正是这样的典范。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赵维华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