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司法正能量 一庭一品惠民生 |
——县法院打造特色法庭显成效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4-08-01 08:51 |
记者水玲玲 通讯员金萍 近年来,县法院充分发挥基层法庭贴近群众的地域优势和职能优势,立足辖区、经济、人文等特点,因地制宜,因村而异,量身打造“一庭一品”特色法庭品牌,并从中培植出了一系列的司法亮点:注重源头预防,坚持“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巧借“周二有约”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完善综合治理网络,就地化解矛盾……去年以来,县法院不断提升法庭硬实力、软文化和司法服务水平,扩大法庭影响力和司法辐射力,共审结各类案件3311件。其中,深甽法庭获“省级模范五好法庭”、“传承枫桥经验服务基层先进法庭”称号,岔路法庭获“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有2个法庭被市中院记集体三等功。 因地制宜打造“一庭一品” 县法院共有深甽、力洋、桥头胡、岔路、西店5个派出法庭,法庭辖区涵盖了县域内13个乡镇(街道)。然而,不同地域因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等存在一定差别,矛盾纠纷的类型和激烈程度以及解决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也往往不同。只有真正融合当地人文特点,才能适应新形势,满足群众的司法多元化需求,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为此,该院针对各法庭辖区地域分布、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文化产业布局、村情民意等特点,量身打造“法暖外口”、“山里法庭”、“午间法庭”等特色法庭名片,延伸司法服务。 今年3月,西店法庭进企业为外来女工普法。 去年8月,该院增设西店法庭,主要负责西店镇辖区内民商事案件。西店镇总人口近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有4.5万人。成立之初,西店法庭就积极寻找自身定位,针对外来人口占一半以上的特点,提出打造“法暖外口”特色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对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案件,视情况给予诉讼费减免。”庭长王泽炜介绍说,他们采取“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审理”的快捷办案流程,畅通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对话渠道,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给予他们充分的诉求表达机会,加强诉前调解力度。今年以来,西店法庭共受理外来务工人员案件61件,联同镇政府、人民调解委员会诉前调处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纠纷10余件。 今年7月,西店法庭收到涉及25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追索劳动报酬系列纠纷案件。贵州人龙某两年前来宁海一家电器生产企业务工,平均月工资2000余元。然而,自今年1月起,该电器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出现困难,遂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到了今年6月,企业法定代表人石某注销了该公司。龙某等人多次向石某催讨,并将石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工资共计13万余元。考虑到涉案群体的特殊性,在收到诉状的当天上午,西店法庭立即启动诉讼“绿色通道”,当即立案。同时,邀请镇综治办共同协调处理,先行调解,安抚龙某等人情绪,并召集石某释法说理。最终,石某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当天下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次日,石某支付了拖欠的工资款13万余元。领到拖欠已久的工资,龙某十分激动:“没想到有这么多当地人帮我们外地人,觉得西店还是个很温暖的地方。” 今年4月,西店法庭联合西店工会组织企业职工旁听庭审。 在此基础上,西店法庭还积极为辖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如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为外来女工提供妇女维权法律咨询服务。再如联合镇工会邀请外来务工人员旁听庭审、参加座谈等。今年以来,共为2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送上法律服务“大餐”。 与西店法庭的“法暖外口”特色服务遥相呼应的是,深甽法庭根据辖区山区多、范围广等地域特点,在梅林街道、深甽上湖村设立巡回审判点,在深甽大蔡村、长洋村设立了“山里法庭工作室”,努力打造和谐“山里法庭”,每月安排两天为法官驻村日,建立法官联系卡,适时开展巡回审判,及时了解村民法律需求,做到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及时化解。 再说力洋法庭。早在2011年,力洋法庭就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农村当事人田间劳作或工厂上班,与正常开庭时间有冲突,及来回往返法庭影响务工等,最大限度发挥法庭优势,开展午间立案、午间送达和午间调解。“午间法庭”方便了当事人诉讼,今年以来,该庭利用午间送达文书40余份,成功调解案件30余起。 又如,桥头胡法庭针对辖区水面大、养殖户多、涉渔纠纷比例较大等特点,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巡回审判开到渔塘边,着力化解涉渔纠纷;岔路法庭则继续发挥集市法庭这一特色,加强普法宣传。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