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祖河姆渡 |
王龙标 王志宇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4月10日 09:31:00 |
今年清明,我们祖孙俩在祭扫自己宗族的祖墓时,突然想起我国异姓人也该有个总祖宗。我们宁波人的总太公照目前的考古发现,大概是河姆渡人吧?于是我俩于清明节时,驱车来到河姆渡寻根问祖,也是一次认祖归宗之旅。 1973年,在余姚河姆渡一带,发掘出我国7000年前母系氏族时期的文化遗址,它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为主要内涵,宣示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历史。 我们先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名由江泽民书写。大门边石碑书有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的题词: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华古文明新篇章。 7000年前的河姆渡一带,平畴沃野,气候温暖湿润,茂密的丛林中,是大象、虎、熊、水牛、禽鸟鱼类的天堂,大自然赐予先民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他们把野生动物驯养成牛、猪、狗等家畜,把野生稻改良成栽培稻,用野兽的骨骼制成骨耜等农具,跨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史前农耕文化时期。在展览馆墙上,展出了河姆渡文化分四层分布。在最深最早一层中,埋藏着大量稻谷、谷壳、稻秆,至今有些还很新鲜。 展览馆陈列着那段时期祖先用的大量器具:一、石器,有石刀,虽然刀锋较厚,却是磨制品,足能杀死动物;有石镰,割稻割草;有石凿,也经打磨,形状与现代无异,说明当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二、木器,有木杵,用来舂稻谷;有独木舟和木桨,长一米多,河姆渡在姚江边,河港密布,舟楫已作为渡河工具;有带卯眼的木构件,木板木柱,是造房的材料。有些木雕涂上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器物。三、陶器,有陶灶陶釜,釜直径盈尺,用来煮饭烧菜,足够五口之家吃用,当时已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有大量的陶罐陶碗陶杯陶缸,多用1000度高温烧制而成,坚固耐用,陶片已发现有40万件之多,复原陶器有1000多件。有些刻划日、月、花鸟虫鱼,有原始艺术和宗教的萌芽,河姆渡大门的横石条上,刻着“双鸟朝阳”,就是先民的太阳崇拜,这同后来的希腊文化、玛雅文化的太阳神崇拜不谋而合。四、骨器,有骨耜,功用像现在的犁,说明已进入农业时代;有骨镰、骨机刀、象牙匕等,这些都作为农具和猎具,那时野兽众多,骨器取之容易,制作简便,而又坚硬效用高,所以出土骨器很多,象牙上有许多雕刻艺术品。五、纺织器具,有陶纺轮,引轮纺织,织成线团,再织布制衣,代替树皮兽皮,保暖遮羞,开始走向文明。六、种植,除大量的稻谷外,当时还种植酸枣、芡实、葫芦、菱角等,说明先民的食物以稻米为主,辅以杂粮蔬菜,还有禽兽鱼虾,营养已较全面丰富。七、养殖,主要是养用作畜力的牛、食用的猪、管家的狗,发掘出的大量水牛头骨、狗头骨、陶塑猪等可证实。 展览馆还展示着几具祖先的骨架,有男有女,有大有小,骨骼完整,其中一小孩约五六岁,一老人约40来岁,这在当时算长寿了。 参观展览后,我俩来到遗址现场,两个长宽各约百米左右的古村落,上面插着许多已被腐蚀的长短不一的木桩,它与横梁、地板建构成干栏式房子。这一带河道纵横,那时气候又湿润,经常水淹,所以底下是架空层,关养牲畜;木柱中间架横梁,上铺木板,二楼住人。这好处有三:一防水淹;二防蚊虫,在底层往地板缝隙上熏烟,驱散蚊虫;也防蛇虫来袭;三防敌扰,站在楼上居高临下,防敌侵袭。村庄有四五座复原房子,屋顶盖稻草或苇编草帘,坡度大,防风防雨。其中有一幢大草房,长23米,宽7.7米,高2.6米,里面分成10多间,用苇草帘隔开,地上铺稻草或苇席。这里住着多人或几“家”,那时是母系社会,里面塑有母亲哺乳像,婴儿正在嗷嗷待哺。这里的房子,与同为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不同,半坡房子矮小,多呈圆锥形,像小型蒙古包,门口烧饭,里面睡觉。这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人必须适应当地环境,才能适者生存。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被称为“历史的奇迹”,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房技术的重要源头。 遗址中还有几口水井,其中一口在5600年前挖成,正方,井口四根木条围护,旁边写着“天下第一井”,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水井。因这种构造形状,就造出了“井”这个象形字。 河姆渡周边,锱山、傅家山、田螺山、灵山、慈湖等地也都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迹,总称为河姆渡文化遗址。 博物馆和遗址现场,展示着我们祖宗这样一种生活场景: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稻田耕作,荡桨河湖捕鱼,张弓引箭狩猎,开始了一天艰辛的劳作;夜晚,月明星稀,篝火晚会上,女人们耳佩玉玦,胸戴贝饰,在空地上与男人们翩翩起舞,演绎着爱情,崇拜着图腾,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祖先也浪漫也情趣盎然。 作为河姆渡人的子孙,这次寻访祭祖,让我们永远挂怀;这片辽阔美丽的母土上,我们为勤劳智慧的先人和远古就有这样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