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虐童案”引起的心理分析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4月28日 15:09:48 |
前阵子新浪微博有网友爆料“南京一男童遭父母虐待”,附上的图片触目惊醒,孩子的胸口四肢上均是累累伤痕,脚趾青肿不忍再看。随后警方介入调查事件起因,拘捕施虐者------男童养母。原来孩子的亲生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把男孩送给在城市生活的姨父母抚养,养母在教养过程中因为孩子的一些小过错对孩子进行惩戒,“没有控制好自己,想要给他亲生父母一个交代”,但其暴力力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不满。4月19日,南京检方以“‘棍棒教育’导致的严重后果等四条原因不予批捕男童养母”,再度引发多方讨论。 媒体报道,该事件中,亲生父母想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故将孩子送人;养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提高学习能力,故棍棒教育。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忘记了孩子的本真的需求。最后记者采访了孩子,男童说自己的错,不该撒谎,不该不好好学习。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悲哀,9岁的孩子的道德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面对如此残忍的持续性的家庭暴力,还让孩子如此眷恋,究竟是“逼迫引诱下的宣言”还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人质情节,对犯罪者产生感情并协助犯罪者) 1、家暴会给孩子DNA留下“疤痕”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会给孩子的DNA留下“疤痕”,造成端粒的变短,与寿命、心脏病、糖尿病等有一定的关系。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其认知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认为“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并代入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变得易激怒,易与他人发生暴力冲突。
2、追求提供物质生活 不可否认,较好的物质环境可以多方面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眼界更加开阔,在校园环境里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此案中的亲生父母就是如此希望的,并且养父母属于“高知”家庭,在孩子的学习中也会有一定帮助。但是“高知”并不代表“高素养”,所有人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是一个学习者。 3、精神给予才最重要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满足了生存的需要之后重要的部分即是“爱与归属”。作为基础性需要,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就拿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知道只有父母外出务工才可能供给他们的生活与学业,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心底呼唤“父母的爱”。精神上的关怀不只是天天督促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需要与不足。不要让“棍棒教育”成为爱的代名词,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让爱落实到孩子的心理,治愈心灵。
爱的本质是关怀,是尊重,是克制;暴力的本质是不平等对待,是附属,是失控。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
录入: 新闻编辑 责任编辑: 新闻编辑 稿源: 搜狐视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