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荣获两个科技奖 |
宁海第一医院血透净化中心有个爱发明的护士长 |
她说所有发明的动力源自一颗爱病人的心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6月04日 08:33:13 |
一年12000人次患者前来做透析,每天每位病人要在这里接受4-4.5个小时透析治疗。开机、管路准备、观察病人、下机……对于县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来说,这样的程序每天都在进行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时间一长更多的是应付甚至是厌倦。但对县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王素琴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鲜而富有新意的。 创新在有心 2009年,王素琴调入血液净化中心,细心的她发现夏天的时候病人留置导管感染率比平时高。随后她查阅了历年病人资料,并对病人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汇总梳理。“结果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每年初夏和梅雨季节病人感染率是最高的”。 “病人最怕的就是感染,一旦感染就会引起诸多并发症”。以往为了降低感染,医院会采用在管路内加用抗生素。“来这边做血透的患者家庭经济能力一般都有限,经常使用抗生素,不但资源浪费,抗生素用久了对人体也不利。” 为此,2010年血液净化中心采取梅雨季节预防导管感染措施,对血液净化中心进行严格消毒管理,同时要求患者家属保持居住环境卫生。经过试验,2010年7月25日至2011年11月30日未发生长期留置导管感染,控制了导管感染的发生。“这么一来我们可以不用每次都对患者进行抗生素封管,减少患者开支,节约资源。”王素琴的这一课题还在长三角等地区得到了推广,2013年荣获宁海县科学技术三等奖。 工作中的点滴成了王素琴创新的源泉。这几年农村尿毒症患者比重远远超过了城区,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农村患者血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往往偏低。“尿毒症病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贫血,如果血红素上不来,症状就更严重,有的会头晕、无力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连续几个月,王素琴对每位农村患者的饮食进行了调查记录,并对照每次的化验单进行了比较,她发现农村患者在饮食上存在着不平衡,随后她结合实际,给每个患者制订了一份食谱小册子,让大家对照食谱注意饮食,几个月下来,病人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这项课题还于今年荣获宁海县科学技术二等奖。 动力在善心 说起这些科技创新,王素琴说自己只是在做本职工作的时候,用了点心。“在这里做血透的患者,每个礼拜要来两三次,最长的一位患者已经做了十多年血透了,我们跟他们就像朋友一样了。” 一次,一位患者在做血透的时候想解大便,护工递上尿盆后,患者解完大便说自己没力气了,等家属来了再擦。“等家属来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当时在场,就马上给她擦了。”王素琴说,如果我们把患者当朋友,那么很多纠纷就能迎刃而解了。 “看着患者痛苦,我心里也跟着受煎熬,总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做透析时需要将病人的血液引出体外,血液在透析器中与透析液进行溶质交换,达到去除体内代谢废物的目的。而使用的透析液大部分都是塑料桶装的,由于塑料桶的桶口比血液透析管大很多,透析液暴露在空气中灰尘进入桶中造成透析液受到污染。王素琴一次在经过注射室时发现输液袋上有个无菌瓶口贴,突然来了灵感。又想到我们平时喝的酸奶、娃哈哈等饮料的瓶口贴,她马上到超市去找了多种有瓶口贴的饮料,带回家进行研究。但是透析液和饮料、输液袋是不一样的,透析液容量大(5-10KG)并且含酸性,对瓶口贴的要求更高。经过反复试验,王素琴又发明了一项新技术——血液透析管保护贴,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生产厂家采纳。 “其实人和人之间都是好来好去的,你对我好,我自然也会铭记在心。”多年来,血液净化中心几乎没有对外的投诉案例,患者遇上不满意的直接找这个护士长解决。几年来,王素琴也一直把这里的患者当成朋友,用自己的初心、善心去关心、帮助着这个群体。 (记者潘旭婷)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