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乡祖训家规之 |
桑洲田洋卢——崇学之地 好学之乡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20日 09:29:27 |
在桑洲镇东1.4公里清溪南侧,双尖山的凤凰山以北,有一个村子,叫田洋卢,村人多以卢姓为主。 据《宁海卢氏宗谱》,卢姓先人卢冼世居青州,宋建炎三年(1129)随高宗南渡,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至桑洲寿星岩定居。 村人卢炳仁告诉记者,以前全村都是卢姓族人,后来,迁来的人多了,又有了其他几个异姓。 这个村子曾经出过八个进士,一名探花。这名探花便是卢原质。 书香传家 卢原质的父亲卢思诚是一代乡贤,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的姑姑。1351年,卢原质出生。关于他的出生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农历三月二十七,正是早春时节,母亲方氏正值临盆。上午还是春光明媚,到了下午居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上辈人曾说,如果寿星岩这里能掉下来一块石头,这里必将出大官。卢原质出生的时候,一道雷电将寿星岩一块石头击落,消息不胫而走,卢氏族人认定这个孩子长大后必成大器。 儿时的卢原质,就显现出了异于一般孩子的聪慧,不但能过目不忘,而且三岁的时候便能识文断字。母亲为了不耽误他,特地筹资兴建村塾文昌阁,不但让卢原质,也让村里的孩子共同接受教育。文昌阁,也就成了卢原质人生最早接受教育的殿堂,据说表兄方孝孺也曾在此处与卢原质共同学习。 文昌阁聘任的第一位老师是茶院的葛诚夫。一年后,葛诚夫便向卢思诚请辞回乡,葛先生说:“诚夫不足以令子之师矣。”意思是,自己的水平已不足以再教授卢原质了。随后,茶院的王俊华被聘为卢原质的第二任老师。王俊华在乡间颇有名望,还曾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书布袋”,乡人则尊称其为“布袋太公”。王俊华到田洋卢授课后,十分欣赏卢原质。等到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也成了一段佳话。 卢原质在20岁的时候便考中了秀才,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在科举之路上再进一步时,朱元璋却下令停考。原来,朱元璋刚坐稳江山,意图通过科举选拔一批人才。但这些人才选拔出来后,他却发现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丝毫没有经验。他便认为读书人只会死读书,不会干事情。遂下令停考,而这一停就停了17年。 虽然不能继续考取功名,但在20岁到37岁这段重要时光里,卢原质并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坚持半耕半读,直到朝廷恢复科举。 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1388年,卢原质在经过县试、府试和省试之后,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廷试时名列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此时,方孝孺正在病中,听闻卢原质高中,便高兴地写了一首《闻卢原质表兄廷试探花郎授编修而寄之》,诗云:“奉天殿上榜初开,共贺江南得秀才。好是青萝居士说,近来文运属天台。” 次年,卢原质高中荣归故里,还特地在文昌阁栽下三棵苦槠,意寓研修学问必须要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寂寞方能成才。 在取得功名后,卢原质文章超群,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曾任太常少卿、溧水丞等职。为官时,卢原质重教化、爱黎民、办事不趋势,深受百姓爱戴。在方孝孺被害后,卢原质因是方孝孺的姻亲,也自然位于“灭十族”之列,但他才华横溢,名重于世,朱棣欲感化召用。但卢原质严词以拒,最终全家60多口被害。 600多年前的那座文昌阁,经历风雨飘摇,而今早已夷为平地,取代它的,只是一座供奉着文曲星菩萨的寺庙。但当年卢原质亲自栽种的那三棵苦槠早已成为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卢原质寒窗苦读的点点滴滴。 卢炳仁说,虽然以前的文昌阁不在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仍会在每年二月二来此地举行文会,来自天台等地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参加祭祀、赛诗、舞狮、放荷花灯,这样的仪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因为卢原质的缘故,田洋卢村也因此成了文人心中的象牙塔,他们用自己的仪式,在此膜拜先贤,传承遗风。 在田洋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卢氏宗祠。卢氏宗祠的外门,有三匹马、两只石狮子守门,很是气派。而宗祠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它的大殿了,竟用九马骖,可能在浙东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卢炳仁说,这个恐怕与卢原质当时的功名以及威望是分不开的。 曾经的卢氏祠堂以及古戏台,年久失修,院子里杂草丛生,到处都落着碎裂的瓦片。偌大的祠堂,矗立在这村子中央,就像一位老人,显得分外孤寂。 未来,如何去保护,如何让凝固的旋律继续吟唱曾经的故事,我想卢氏宗人还有很多路要走。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