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村:保住青山绿水,迎来金山银水 |
黄浓珍 章云惠 彭沐阳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7月24日 09:10:31 |
沿着宽敞的建龙公路,弯弯绕绕一直往山里,车行十几分钟路程,一个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那便是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浸满绿意的山亭水阁,铺满石子的乡间小路,这里宛若世外桃源。“好像在空中随便一挥手,就能抓到一把水汽。”来访游客无不叹道。尤其是村前流动的溪流,碧波荡漾。 双林村由原外山头和麻车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236户689人,耕地面积210亩,山林面积6661亩。这个昔日穷山恶水的地方,由于治水有力,保山得当,生态良好,现在已经反哺经济发展,成为宁海县一张响亮的生态名片。而带领双林村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宁海县政协委员、双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光成。 铁腕治水,穷乡僻壤换新颜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古人歌咏江南的美好诗句中,“碧水”常是重要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水”在江南不可或缺的位置。 然而在林光成的儿时记忆里,家乡的水不是“碧水”而是“恶水”。那时,全村村民最怕夏天到来,因为一到汛期,村前那条汶溪就会变成“恶水”,无情地攻击着村民的房屋和农田;天只要放晴两三天,汶溪里的大水又仿佛人间蒸发了似地一滴不留,村民只能走上几公里的山路从远处挑水喝。 穷则变,变则通。勤劳的双林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走南闯北,通过出外搞承包、开店、办厂,许多人实现了致富,纷纷在外置业,林光成便是其中一个。1976年,年仅21岁的他走出山村,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了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并于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儿子,你回来吧,帮村里干点实事。”2002年,年迈父亲的一声呼唤,让林光成回到了双林村。贫穷落后的家乡面貌,和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得“穷乡僻壤换新颜”的愿望在林光成心中变得越加强烈。他将自己的企业交给弟弟掌管,毅然由“林总”变成了村民心中的“林书记”。 2004年,经过对全村上下水库、池塘、河道和沟溪进行全面调查排摸后,林光成最终选择了铁腕治水。“不把‘恶水’改成‘碧水’,双林村发展不了。”林光成说:祖祖辈辈尝够了“恶水”的苦,我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享享“碧水”的甜。 穷乡僻壤的双林村,又没有上级部门的扶持,要想铁腕治水谈何容易。村民不愿参与到治水行动中来怎么办?林光成和其他村干部就一家家跑,一个个进行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没有专业的整治团队怎么办?林光成就自学成才,亲自到村前的溪流边选址、丈量,精心测算水流的方向,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规划道路,完成汶溪改造的设计任务。 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资金。双林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山村,村民也并不是很富裕。治水面临重重困难,有些要好的朋友和亲戚都劝他放弃。林光成却总是说,“这是我的家乡,带领村民改变穷山恶水的现状,是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再苦再累也要完成这项造福于民的善事。” 白天,林光成坚守在治水工地指挥协调施工,晚上,四处筹集资金,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为改造汶溪创建新家园,他个人出资300多万元,完成了汶溪第一期改造工程。 天道酬勤。随着汶溪、山坑溪陆续改造完成,双林村村民一个个回归家乡,掀起了一场建新房的热潮。原来无人问津的溪滩上,一栋栋新宅拔地而起。“我几十年都没见过村里有新房子了。”村里的一位老人拉着林光成的手说。 为了使人居和自然环境更趋和谐,林光成在完成村庄溪流改造后,加大了对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在村庄前面开挖了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建造了湖心亭,修建起一条600米长、2米多宽的沿湖大道。同时对全村所有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在道路两边修建花坛,安装路灯,在可利用的空地及角落都种植上树木花草,并配套了专职绿化工作员进行管理,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