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秋 |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9月28日 09:36:24 |
记者胡琦通讯员陈佩瑶 区别于八月十五的月亮,宁海八月十六的月亮总是别有一番景致。不少宁海人的记忆中,童年时的中秋之月总是大而明亮,洒落一层银光在院子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共赏一轮明月。在这个佳节之际,本期周刊也带来宁海城乡的中秋味道,一同回味久违的童年中秋记忆。 宁海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团圆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成了以团圆为最大主题的节日。而说起宁海在农历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来历,还有多种说法,其中既有出自宁海本地的,因古时所属地区不同,也有从宁波、台州一带流传而来的。 孝子改节说 相传在元末明初时期,宁海乡间有个出了名的孝子,他为了使得初一和十五要吃素的母亲,能在中秋节吃上猪板油裹馅的月饼,于是将中秋节推后一天,在十六这天过。乡亲们被他的孝心感动,从此宁海的中秋节就改为八月十六了。 起义纪念说 宋末的宁海松坛村(即今黄坛镇)有位侠义之士叫杨镇龙,为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在松坛首举义旗。他筹划反元行动,统一各地起义时间,将“二月二,宰马杀鞑祭天地”的传单,裹在月饼馅子里,于中秋节向各地义军传送,当发至宁海本地时,已是十六日凌晨,宁海的八月十六中秋节从此沿袭下来。杨镇龙联络了自宁海至象山、奉化、天台、新昌、嵊县、永康及至东阳的起义军,纵横台州六县,进攻婺、绍六州,虽然最终被围剿,但起义军声振浙东。 有关起义纪念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相传元朝末年,江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元朝的民族压迫,江苏有一书生张士诚,利用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在坊间制好月饼的底面贴上一张小方纸,内写“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秘密分送。于是一夜之间就杀了驻在民间作威作福的大批元兵,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然而,信息到达宁海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六,宁海是在十六之夜“杀胡人”的,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从此,宁海就改在“八月十六度中秋”了。 宋高宗避难说 有关“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有多个版本,还发生在不同地区,其中有个就发生在台州的版本。 相传宋高宗南渡走章安,宋高宗在乘船渡过台州椒江时,金兵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了,突然白鹤大帝赵炳显灵,发神兵阻挡金兵。一匹泥马背着宋高宗渡江脱离险境。由于这一天正是八月十六,赵炳也是八月十六生辰,于是台州所属地区(宁海古属台州)都改为八月十六度中秋。 官员误时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明州(今宁波)人在临安(今杭州)做官,深得家乡父老的爱戴,中秋时节,明州百姓都盼着此人回家团聚。因为回家心急,官员马失前蹄在归途中耽误了一晚上,八月十六才到家。明州父老乡亲为了此人来年回家能不急于赶路,就将中秋节推至八月十六过。至此,一直沿袭至今。 这是南宋时期的故事,宰相史浩是宋孝宗的老师,被封为越王。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据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 |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背景色 】 【大 小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