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指尖上的“篾匠精神”
——访竹编手艺人俞兴甫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5月30日 08:39:21

  见习记者潘璐璐通讯员童俊娜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与新材料不断出现,带有农耕文明印记的纯手工竹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但在深甽镇马岙村,有一位名叫俞兴甫的古稀老人,至今还默默坚守着家传的竹编手艺。

  记者见到俞兴甫时,他正手执篾刀,一丝不苟地劈竹条。破篾是竹编工序的第一步,也最能考验篾匠的基本功。1毫米厚的竹片,记者用肉眼根本看不出粗细区别,而俞兴甫却说不够匀称不能用。

  俞兴甫的手艺是家传的,他的父亲曾是马岙竹器社的社长。从11岁开始,他便跟着父亲出门做活,耳濡目染地学习补簟,打花草。补簟就是给竹器补洞,打花草是竹编行当里的术语,就是编制竹器上的花纹,这个技艺属于篾匠行当里的细作。12岁时,俞兴甫正式拜父亲为师学习竹编。三年学徒,三年伙计,三年半作。9年时间到了,才算出师,才能自己当师傅,带徒弟。14岁时,俞兴普成了一名学徒,出师后,一直做粗作活儿,一直做到36岁。62岁时,他回到马岙村,重拾父亲的老手艺,从事竹编细作。

  竹编的讲究,从选竹子开始。只有深山里5—6年的野生竹才密度刚好,够韧。用篾刀劈出蔑丝,然后用龙门刀,用大拇指按在刀口上,抽成各种粗细的竹丝。抽好的竹丝,用开水煮过,有些还需加颜料染色,煮完晾干藏起来备用,不能见风,见了风,竹丝容易还潮,发黑。

  备好竹丝,就是繁复无比的编织工作了。不论什么图案,只要见过一眼,编过一次,俞兴甫就能记住,再也用不着图纸。正篾固定位置,近百根口篾穿插其中,长短粗细各有讲究,全在一分一毫之间。俞兴甫拿起一个水果篮介绍“胡椒眼”编织法,三根正篾形成60°的夹角,从底盘到主体,记者看了好一会功夫,也找不到竹片的头尾藏在哪里。一个浅口提篮,底纹编着红色的“囍”字,周身的竹条1毫米都不到,竹条密而不紧,提篮浑圆流畅。

  俞兴甫说:70岁了,做不动了,只为传承父亲的手艺。曾经有外国收藏家出高价买他的成品,俞兴甫不肯卖。“我要留着,让后代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过竹编这样精细的非遗文化。”曾有不少人上门求学,俞兴甫说,“一看就知道不是诚心的,耐不住性子”。他坚持按老传统,从小学起,要有正式的拜师仪式,正规的学徒训练。他坚持所有的东西都用人工完成。慢虽慢一些,但慢工出细活儿,这是对老传统的一种尊重。在俞兴甫的工具篮里,很多工具都是父亲用过的,例如一把沿用至今的鲁班尺。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荒溪坝变身靓丽景观带
·来之不易的6%
·我县治超“机器换人”
·“三百”工程构建交通发展大格局
·我县全面打响幼鱼保护攻坚战
·白峤岭垃圾填埋场将变身小花园
·全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示...
·相约醉美五月天
·县中医院党员抄《党章》
·县计生协宣传服务进村入户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