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4-65510000
新闻传真:0574-65577900
邮箱:nhnews@cnnb.com.cn
您当前的位置 :宁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宁海新闻 正文
     高级检索
 
丝弦锣鼓余韵长
——走近缑乡民乐队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6年07月18日 09:30:01

 

  胡陈同乐社

  记者曹维燕通讯员谢远航

  在胡陈乡胡陈村的老祠堂内,七八位年过半百的同乐社社员齐聚一堂,拿着各自曾经熟悉的乐器,随着一阵鼓点的落下,声乐齐发,动人心魄。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奏会,似乎重现了同乐社当年的辉煌。

  胡陈同乐社诞生于清末民初,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距今已有80余年历史。历史上的胡陈是宁海县东部建制较早的一个集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时民间有“高腔乱弹紫云戏班”民乐合奏队,还有舞狮、船灯、马灯等队伍。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都要如期演出,热闹非凡。因这些组织都是民间自愿参与和投入的文化娱乐性组织,故名之“同乐社”。

  据村民相传,胡陈村方延(贤)生为同乐社的创始人。方延生经商开药店,颇通医术,在村内很有声望。有文化再加上经济宽裕,让他成为村里的文艺活跃分子。在他的组织下村内的文艺骨干聚集在一起,社中配有大锣、大鼓、云锣和各种管弦民族乐器,在正月、元宵等重要节庆为村民表演助兴,或是免费承接村内的红白喜事上的演奏以帮助贫困人家。正是不计报酬、能者为师、分散自乐、统一行动的宗旨,让同乐社发展相当迅速,兴盛时期社员达百人。

  1956年,毛泽东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科学的方针提出来,催生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同乐社逐渐发展为进行专业化戏曲演出的农友集团。他们在保留同乐社鼓乐的基础上,挖掘村内的戏曲表演人才,重编旧曲目,逐渐在县内外打出名气。每到正月,力洋、茶院、长街甚至象山等地争相邀农友集团前去表演,演出时村内都是万人空巷。胡陈村村文书叶元方告诉记者,农友集团表演的《征东传》、《铁岭关》均脍炙人口,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唱上一两段。胡陈村还立下规矩,农友集团正月里必要在村内演出三天才能去其他地方表演,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农友集团的辉煌随“文革”戛然而止,并被改编为胡陈村文艺宣传队。1978年,再次重办却生不逢时,随着分田到户,成员纷纷离开专心搞生产,表演者后继无人;紧接着电视的出现,让传统的戏曲演出遭遇冰谷。同乐社从此成为回忆,也成为许多人的遗憾。

  1995年,胡陈一批离退休干部、教师筑起了同乐社的复兴路。黄正藏、方颖等志趣相投,为丰富退休生活重新组织了同乐社,排练了三五七旧板、老十番、细十番、高腔、平调、梅花三弄等多种曲目。“我们恢复了不少表演形式,所谓三五七板是一种曲调,第一句唱词有3个字,第二句为5个字,第三句为7个字,富有韵律感。”社员郑士省告诉记者,此外还复兴了经典表演《五枚锣》,有点像现代的架子鼓,一个演奏者同时敲击五样乐器,让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与此同时,同乐社还肩负起政治宣传任务。除了传统的吹拉弹唱,还适当加入了演唱与快板表演。“那时候我们经常走村串乡宣传十六大、十七大的方针政策,如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编成唱词,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给村民。”郑士省告诉记者,那时一场表演要20多人,场面相当大。

  据了解,当时有社员30多人,年龄从10多岁到70多岁不等。而今随着社员年龄变大,却少有年轻人入社,同乐社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60多岁的郑士省已经算社中的年轻人了,不少年龄大的社员已经离世,只留下七八个社员。让同乐社回归曾经的荣耀,成了他们最大的希望。

录入: 袁慧敏   责任编辑: 袁慧敏   稿源: 宁海新闻网
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 【 默认字体】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新闻推荐:
·丝弦锣鼓余韵长
·整治畜禽养殖助力“五水共治”
·少吃小零食健康过暑假 
·歌声灿烂夕阳红
·桥头胡计生服务提升“在路上”
·梅林街道诊断短板病根“开方子”
·桥头胡全力做好主汛期防汛工作
·华孚纺织海外市场持续发力
·华庭社区慈孝文化成社区“金名片”
·护航G20安全我先行
  图片推荐:
电影《故事之恋》拍摄正酣
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
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
《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西餐大师炼成记
乐享春游
⊕《今日宁海》速览